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双减”后 如何为家长“减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全国两会上,“双减”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近期人民网一档节目中,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们通过连线的方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双减’以后,校外培训基本被叫停,虽然大部分学生不上校外培训班了,但是有的学生还是会悄悄上,在这一方面,制度应如何完善?”“当学生们不再上校外培训班,家庭教育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我的妹妹在上初中,如果不再额外参加校外培训的话,这会不会影响她的中考成绩?”

这些疑问,无疑也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也让我们开始思考:为学生“双减”之后,如何为家长“减忧”?

“要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他认为,如果不把中高考“指挥棒”跟“双减”落实途径和实施路径协调起来,部分家长的困惑和焦虑仍难以消除。他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家长用请家庭“私教”来取代进入校外培训机构,“费用翻番,负担更重”。

朱晓进就此提出,要统筹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问题;要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要鼓励和引导优质的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校园活动的丰富性、专业性。

要想打消家长对“双减”的顾虑,需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双减”不是要放松学业要求,更不是降低育人标准,而是要提质增效,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中高考改革与其协同推进,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考试评价的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双减”的根本目的。

“双减”不只是书包轻了、作业少了,也不只是学生减压、家长松绑,更重要的是打造更多元的成长路径,营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学生们既能看得见三味书屋,也走得进百草园,既能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双减”之后,当家长看到,学生发展更全面了,综合素养更高了,应对中高考更从容有力了,他们的困惑与焦虑自会得到纾解。乔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