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杨斌:从援疆到援藏 做一名“种树人”

安青网讯2010年,他作为安徽省首批援疆教师的其中一员,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支教;2018年,他再次主动请缨,报名参加安徽省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负责藏区的高中汉语教学工作。这个他,就是池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杨斌。

首次援疆从零到一

自1995年从师范类院校毕业后,杨斌就选择到农村当一位教师。他告诉记者,“中学时期,教语文的储老师对我影响很大,那会对教师萌发了兴趣。再加上父亲的建议,上大学就选择了师范专业”。正是因为这样一份纯粹,杨斌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坚持至今。

2010年8月,他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报名赴新疆支教,成为皮山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八年级汉语课教师。于他而言,这代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起初我的想法不够科学,单纯地想提高这些孩子的成绩。”杨斌说,“后来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些少数民族孩子的汉语基础不是很好,提升成绩的难度较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得先和他们交上朋友,距离拉近了,再从听、说、读、写上一点点地教。”

2010年9月到2011年7月,他不仅主动承担两个双语班的汉语文课,还担任一个班的副班主任,结对帮扶两位当地年轻教师,指导当地的青年教师科学地做好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工作。因为做了一个有心人,杨斌设计了规范化的多题型作业,让学生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与一位当地教师共同编写并自行录制了听力试题,供学生们训练和考试用……“通过这次经历,让我深深认识到教师不单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和责任,我要在业务上钻研得再深一些,当好表率、带好头。”杨斌说。

再次援藏从一到多

“去西藏支教是很久之前就有的想法,当时孩子也考上了大学,我就没什么牵绊了。”杨斌说。2018年,得知有机会可以为藏区教育奉献绵薄之力,他毫不犹豫踏上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支教之路。这次,他担任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汉语教师。

刚到山南市,强烈的高原反应给了杨斌重重一击。但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让他咬牙坚持下来,迅速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学校很多孩子来自几百公里外的偏远农牧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不错,求知欲也强。汉语学科是他们高考的主要拿分学科,我一定要把这门课教好。”杨斌暗暗下定决心,因为有过一次援疆经历,让他在教学上不再手忙脚乱。

四年时间,他把两个班级的汉语教学工作做得很好,也收获了学生们的喜爱。此外,他还承担了该校的管理工作,并负责“组团式”教育援藏队的宣传工作。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两篇教育教学论文荣获市级一等奖,教育教学案例荣获西藏自治区首届“两融杯”教育教学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一等奖,两次获西藏自治区优秀高考评卷员称号,并两次参加西藏自治区高考试卷评析资料编写工作,获评安徽援藏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

始于热爱忠于初心

“支教期间,我给学生描绘了国家、民族美好的现实与未来,激起了大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人生命运的热情和渴望。”在杨斌看来,没有什么比激起一个人的梦想更重要的事情了。

在杨斌的关心帮助下,他支教期间所带的许多学生都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并在人生路上勇敢追梦。比如新疆学生买买提江,因为家境困难,妈妈身体不好,他的学习情绪总是不高。杨斌得知这些情况后,经常给他买水果吃,陪他聊天,也在课堂上经常夸奖他。慢慢地,买买提江越来越开朗,成绩也越来越优秀。现在,他成为了家乡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杨斌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还有西藏学生旦增卓嘎,学习认真、努力、有上进心,但汉语科目有些薄弱,让她颇有挫败感。杨斌通过观察发现,旦增卓嘎对汉语学习非常努力,只是方法不得当。当旦增卓嘎成绩不理想时,他从不批评她,而是耐心给她讲题、总结方法;成绩进步了,他就在课堂上公开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她不服输的精神,并自费购买名著书籍赠予鼓励她。后来,旦增卓嘎的汉语科目进步很大,并考取徐州医科大学。

不忘初心,方可有为;三尺讲台,一颗爱心;默默耕耘,无怨无悔。这是杨斌投身教育事业以来的成长历程,更是他育人育心的执着追求。“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教育现代化不能落下任何民族,自己能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十分自豪。将来有机会,我仍然愿意去!”杨斌说。

□本报记者饶艳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