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讲了一个自己亲身遇到的有关教研员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让人觉得可笑,又觉得挺符合常理:
有一年,教研员让我们学校一个老师做课,做综合实践。
教研员说:“我先上一节,上完以后你模仿着来。”
然后,他就亲身在学校上了一节课。
上完后,他说:“你们学校的学生啊!”
以后,他再也没来过。
02
在一个地区,那个地方的教研员,就相当于某一个学科的教育专家了。
他们虽然有的可能没有行政职务,但实际上承担着领导和专家的双重角色,引领着一个地区一个学科的教学方向。
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他们常常坐在主席台上,居高临下侃侃而谈,有时也会走进教室,去听老师的课,并进行点评。
按理说,教研员本身应该是精于教学,是一个地区一个学科里面能力最强,至少是比较强的人。
但有意思的是,在现实中教研员绝大多数都是不任课的。
他们当中当然有人是因为课教得不错,所以被选拔到机关里去做教研员,但也有人水平并不高,只是由于大家都明白的原因到了机关,甚至,有人从来没有上过讲台。
03
其实不仅教研员,很多有着这样或那样名头的教育专家也一样。
他们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后再读研究生,硕士或博士毕业然后搞起了研究,并没有最基层的教学经历。
他们讲起理论来一套又一套,从国外到国内,从历史到现实,从外地到本地,仿佛什么都知道。
在他们的指导下,基层的老师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教改模式。
效果如何,经历过的老师们心里都明白。
04
说实话,那位亲自上阵的教研员还是令人敬佩的。
要求老师做之前自己先做个示范,这是教研员应该有的样子。
只不过,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实际教学中的困难。
最令人担心的,是那些自己光说不做的人。
有些教育领导和专家,天天把各种教育名言挂在嘴上,什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什么“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就一定要做到”,用这些来要求老师。
对这样的人,我建议他们向那位教研员学学,自己也走进课堂,也给大家做个表率。
比如,给他一个乱班,让他用“赏识教育”的办法管管那些熊孩子试试。
05
很多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多先进经验,都是看起来风光,学起来不是那么回事。
至少,笔者看到的课堂改革,靠谱的不多。
改来改去,大家最终都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无论教研也罢,课改也罢,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天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
领导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应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专家们有了新的创意,最好先到教室里面上两节课,亲身体验一番,看看效果。
这样,可能更接地气,才不会瞎指挥。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