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名牌大学,是万千学子的梦想和夙愿。
但在名牌大学毕业以后,逃离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和数不胜数的本科生、中专生挤在小县城里“谋生路”,恐怕就不该是高学历人才应有的前程了。
简而言之,就是人才浪费。
以前总有人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毕竟大多数80后和90后在年轻时,都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大城市情结”。
但如今的00后年轻人,好像已经不太相信北上广了。
比如说,北上广深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每年能够达到四五十万人,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但是2021年,4个一线城市总共增长了不到12万余人。
北京的常住人口,甚至还减少了0.4万人。
尤其是那些从中西部城市或乡镇农村考到大城市里就读的“寒门学子”,家庭经济的拮据和生活成本的高昂,使得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里辛辛苦苦地求职就业和打工赚钱,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赚不到足够的薪酬待遇,更无法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最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或是追随着工作机会的脚步,挤进就业形势相对宽松的小县城里“讨生活”。
这显然,是年轻人更加明智和务实的选择。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就业和创业受挫以后,纷纷选择了“退而求其次”,开始转变思路,下街道、进支行、当老师、考协警……甚至甘愿盯着名校毕业生的学历和名头,在事业单位的基层岗位上应聘工作。
比如,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最近发布的《2022 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显示:
24位入围基层岗位选拔的人员,均为名校毕业生。
这肯定让大多数人,包括这些学生的父母和老师,一时间都很难理解。
毕竟,想要培养出像这些求职者一样,从海外名校、清华北大或985大学毕业的硕博士,少说也得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教育费用。
可是,“放弃北上广,挤进小县城”的就业新观念,却让很多父母和家庭的殷切希望,转瞬间变得有些荒诞可笑。
不得不说,这是近20年来,随着“大学生扩招”而逐年暴涨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引发的就业困境,投射在现实中的结果。
“本科的时候,我就打算回县城了。”
“回到县城工作,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实现人生价值。”
“一放假就加班,不停写材料,没有生活可言。”
当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选择到小县城里“寄居”、过渡或生活,不难想象,尽管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年轻人对于从大城市到小县城的就业轨迹,早已有了应有的觉悟。
但是在真的进入县城,从事基层工作以后,很多年轻人都会发现:
其实如今在县城内的工作节奏,很可能比有些一二线城市还要繁杂忙碌。
不过在小地方上班,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男性公务员在婚恋市场上更加“吃香”,不仅许多女性公务员都是单身,帮他们介绍对象的同事和好友,往往是接踵而至。
相比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富裕地区,县镇和街道的繁荣发展,无疑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
但是对于00后年轻人来说,毕业后的工作价值观,明显更加重视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舒适与稳定。而不是非要像80后90后那样,一股脑儿地挤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里,即便是住在地下室,来回坐两三个小时的通勤地铁也“坚持不懈”。
确切地说,名校毕业生就业,更看重发展空间、能力提升、个人兴趣和工资收入。
所以尽管很多“小县城”发布的就业机会,看上去明显偏重基层,但是在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眼里:
即便是在县镇或街道工作,但只要是事业单位里的编制岗位,给予个人的发展空间、能力提升和工资待遇的层次水平,也比大多数私营企业里的工作环境要好得多。
这一点从“城镇化”的进程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年轻人都想在城市里工作,因为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很多,但是最终选择挤进小县城的事业单位的,往往是那些一直以来对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有着莫名好感和坚定执念的毕业生。
总之,有些“生化环材”的名校毕业生,虽然已经具备相应学科的学历证书和知识技能,但是他们相对匮乏的沟通技巧和情商能力,决定了他们在职场中并没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对于他们而言,如果在大城市里就业困难,在小县城里又挑三拣四,那么想要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比公务员待遇更好、更轻松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当名校毕业生回到小县城,或许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一份让自己和父母心安理得的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