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艺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应试”美术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内涵的丰富。在新课改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与新课改“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积极地进行情感教育,以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了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确,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只有实行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实施艺术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现实的小学艺术教学中,由于教育理念的应试,对艺术教育的关注不够,艺术课程实施的成效也不理想。小学艺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教师以感性的视角解读艺术,使艺术创作更具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情感因素得以充分发挥,并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情感教育是一种与认知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情感教育的渗透下,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情绪教育和认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认识和发展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说,艺术应该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老师们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对美术基本知识的讲解上,特别是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创造出一些有意义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把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学艺术中,这对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而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在小学艺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教学的特殊作用,使学生能够清楚地分辨美、丑、善、恶,从而使他们对美、丑、善、恶产生正面的追求,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同时,在情感教育的指导下,小学美术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学会用线条来描绘美好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趣味。总之,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新课改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应密切配合新课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积极渗透情感教育,营造情感互动的氛围,激活美术教学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