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北大“韦神”韦东奕接受采访时的照片,因为这张照片,韦东奕再次火遍了全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人们纷纷夸他是北大的一股清流。
照片中的他怀里揣着一大瓶矿泉水,手中掂着三个馒头,看上去十分的朴实无华。
火遍全网的“韦神”是国内的数学天才,连获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冠军,扬名全世界,是中国的骄傲!
曾经,哈佛大学为他打破校规,并声称只要他来就读,就免费为他配英文翻译,不过“韦神”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北大数学系,北大博士毕业后,他又被聘为北大的助理教授,能潜心研究学识不说,还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
其实,翻看“韦神”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他比大多数人都过得顺遂,与“韦神”相反的是,他的北大师哥张益唐的成功之路便没那般顺遂,与“韦神”不一样的是,他没有拒绝去美国留学,他本以为出了国后能前程似锦、出人头地,却怎么都没料到会沦落到流浪打工的地步,过得十分凄惨。
那么,同是数学天才的张益唐,为何会沦落至此?面对这样的惨状,他又要怎么实现人生逆袭?
不甘心平庸,考取北大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开拓思维,并不会觉得数学有趣,但在张益唐看来,数学却是一件值得研究的趣事,正是有了对数学的这份特殊情感,他才会将数学作为爱好去研究,成为众人眼中的数学天才。
“天才”之名可不是说着玩的,张益唐的到底有多厉害,看看他小时候的人生经历便知道了。
张益唐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一名数学系的教授,在小的时候,父亲会带他做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本来,父亲只是为了儿子他启蒙,却没想自己的儿子这么有天赋,和数学有关的东西基本一教就会。
父亲注意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开始大力地培养儿子学数学,让儿子在未上学的年纪便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运算,不过,出于工作忙碌的缘故,后来,父亲将儿子送往了亲戚家照顾,而儿子的数学学习,也进入到了自学的阶段。
一开始,张益唐的学习一直由舅舅教育,但没过几年,张益唐便将舅舅脑子中的数学知识全部给学会了,在他们家里,也就父亲和舅舅的数学学问高了,他要想在不打扰父亲工作的情况下再继续精进,就必须学会自学。
自此以后,张益唐一有时间便往图书馆中跑。
在别的小孩子在操场上玩闹、运动时,他却在图书馆的一角捧着一本高等数学书废寝忘食地品读,这便是张益唐小时候生活的常态。
或许,这就是数学天才和常人的区别吧。我们总以为这些数学天才学习很轻松,好像没怎么努力便获了大奖,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的,纵使有着再好的数学天赋,如果不学习,对数学产生不了兴趣,那也不可能成为什么数学天才。
成为数学天才的必备的两个条件便是既有天赋又努力,而张益唐便是这样的人。
就这样,天赋高的张益唐通过专心研究学习,数学水平变得越来越高,不满十岁便可与舅舅的好朋友姚先生(数学老师)讨论数学知识了。
时光流转,在13岁时,张益唐的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把他带回了身边照顾。
刚把张益唐带回身边时,父亲考较了一下他的数学知识,经过几个小时的谈论,父亲惊奇地发现他的儿子竟然成长了这么多,按照儿子脑中的数学知识,都能和大学数学老师探讨知识了。
为了不埋没儿子的天赋,父亲常常带着儿子去大学中学习,并把儿子介绍给自己的同事,让儿子与同事切磋讨论数学知识。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张益唐的数学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后来,张益唐经历了十年特殊时期,不能继续学习深造的他去了一个工厂上班,在工厂上班的时候,张益唐每天都会在脑中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我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么?我要一辈子都平庸下去么?
回想过往的岁月,他是在别人的夸赞下长大的,人人都说他是个“数学天才”,怎么眼下就混成了这副模样呢,张益唐越想越不甘心,就这样,在听说高考恢复后的他,下定决心走出平庸的生活,拥抱梦想,重新考学。
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张益唐思考着要不要报名参加,他参加工作多年,已经多年未曾学习了,更何况他想要攻读的一直是数学,而数学的录取分又普遍偏高。
想到这里,张益唐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努力复习,在一年内把知识重新装到脑子里,在第二年参加高考。
不得不说,天才就是天才,高考恢复第二年,张益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数学系,上了北大后,张益唐潜心研究学问,斩获国内多项奖项,很快便成了学校中的风云人物,成了北大中有名的数学天才。
后来,张益唐考取了北大数学系研究生,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他的一个选择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数学天才为何会沦落到流浪打工?
当时,美国普渡大学教授莫宗坚来到了北大进行交流学习,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要邀请几个北大的高材生前往美国深造。
在那个年代,中国刚恢复高考没几年,教育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与美国的教育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国内的大多数学子来说美国就是提升学问的圣地,同样,张益唐也是这样想的。
张益唐觉得,全球的顶尖数学家基本都在美国,他想要继续研究数学,肯定不能总耗在国内,去美国既能开拓视野,又能增长学问,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
就这样,在校长丁石孙的推荐下,张益唐成了去美国学习的留学生。
不过,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张益唐在美国学习的一切费用,都需要他自费,他是公派自费留学生,美国只是提供一个让他学习的平台,并不会给他减免任何的学费。
张益唐知道去美国要花费很多的钱,其实,他完全可以凭着北大数学系硕士的学历在国内谋求一份好工作,但如果他选择这样做,就是在向生活妥协,他喜欢数学,想要一辈子研究学问,如果要继续走这条路,就要前往更大、更高的平台去奋斗。
他不甘于平凡,更不愿意向自己妥协,所以才会选择去美国读书。
至今,他都未曾后悔做下的这个决定。
然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张益唐本以为自己能在美国的学术界闯出一番名堂,扬名整个美国学术界。
却不想,他还是高估了自己,他将“雅克比猜想”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但在论文的内容里却有错误的研究成果,这就导致了他博士不能如期毕业,同时,他的导师也倍感没面子,与他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就这样,张益唐重新选择了博士论文题目,重新做起了研究,并在几年后毕业,毕业后的他本想去美国的研究机构继续研究数学学问,但由于他此前的论文的失误,导师说什么也不肯给他写推荐信了,于是张益唐便等于毕业即失业,无法在学术圈里继续研究混下去了。
这次的挫折,给张益唐的人生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在美国求学的这么多年,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数学学问上,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出了社会,面试了多家企业,那些面试官的回复如同约好了般相似,都告诉他公司需要的是专业人士,而非他这个外行人。
于是,张益唐纵使顶着数学博士的学历,也难以在美国社会中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残酷的现实摆在张益唐的眼前,张益唐没有选择逃避,他选择放下身段,在美国的各个城市四处流浪打工,为了赚钱维持基本的生活,他刷过盘子、端过碗、送过外卖......
实现人生逆袭
从昔日的数学天才,沦落成四处打零工的流浪者,这样的落差令张益唐感到十分的难受,难受之余,他又明白许多道理。
回想昔日种种,如果不是他过于自满,在论文完成后不细致检查,又怎会出现那样的低级错误,说到底,还是他对自己的能力过于相信了,他现在的数学水平还远远未达到全球的顶尖层次,他有什么资格自满呢?
这些年的打工生活,让他重新审视了过往的人生,也让他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
张益唐是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他认为自己既然来了美国,就一定要混出头才行,这就像是告诉父母说要离家打工的孩子般,只要没挣到钱,总觉得没面子回去见父母。或许,张益唐也是这样的心态。
在这之后,张益唐一边打工,一边自学,重新研究起了数学学问。
张益唐重新研究学问的举动,引起了他一个朋友的注意,他的朋友为了支持张益唐,给他了一个机会,将他引荐到了新罕布什尔大学当客座教授。
而张益唐的未来,也因这次的引荐而发生改变。
成了客座教授的他终于可以沉下心来研究数学知识了,于是,他一边备课教学,一边搞研究。
他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在潜心做数学研究的这些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孪生素数猜想”这个问题上,并成功找出了攻克此难题的办法,完成了一篇名为《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论文,自此扬名世界,成为学术圈的顶流,成功实现了人生逆袭。
出名后的张益唐被受邀参加了许多活动,也得到了各个机构组织颁发的荣誉,但有一项荣誉他却始终没接受,这个荣誉便是“普渡大学杰出校友荣誉奖”。
张益唐说:“我大概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
让他张益唐的人生走得这般坎坷,可以说就是因为选择去普渡大学攻读博士了,想必,过去的那些事给他的心理留下了不少阴影。与之相反的是,北大承载了他的青葱岁月,帮他打开了另一扇数学大门,在北大上学时期的他,最起码是无忧的,也是快乐的。
但人生哪有永远的顺遂?如果不经历这些事,或许也成就不了今日的张益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