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提供具有适应地方经济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地方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的人才的不同能力和规格,即使在未来,高职院校也不会像其他院校一样形成模式化的课程设置方案,每个特色课程都将成为整个职业学院的特色。那么,每一所高职院校的课程将如何实施以满足高职院校的定位呢?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分解岗位所需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同一岗位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是不同的,如果将所有差异作为一个普遍的东西落实到课程设置中,就会造成教学资源和学生精力的浪费,因为他们的岗位不需要一些知识,所以形成他们的岗位能力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是高职院校不能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形成统一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原因。
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直接面对的地方特色所决定的岗位能力,分解作为开设课程的前提。首先,岗位能力的构成应分解为几个部分(因为岗位能力是综合能力,包括各个方面的具体能力和能力因素)。应确定与这些部分的能力直接相关的课程,作为培养这些能力的知识基础,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框架。其次,根据每种能力必须有一个与该能力相关的知识系统的规律,构成粗线框架的每一门主修课都丰富了形成该能力的辅助课程,从而使粗线状框架形成了构成专业能力的系统。第三,将具有普遍社会工作思想水平、人文素养提高的公共课程渗透到特定专业相应岗位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即根据专业岗位设置和讲授公共课程。第四,其他专业的课程应作为选修课开设,其专业内容类似或相关。在充分考虑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该类课程设置为综合选修课,或选择某一专业的若干主干课程作为选修课。
一方面,它拓展了专业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视野;另一方面,它试图形成第二专业的趋势,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岗位选择奠定基础。这样,根据岗位能力分解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不仅可以使能力培训更适合企业的需要,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浪费,获得二次岗位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