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小学就分班合适吗? 家长: 扯什么因材施教, 这就是要放弃我家孩子

有位教育家曾非常大胆地指出了中考、高考的本质——就是分层,考试也好,教育也罢,都是为了分层。有知识的孩子能爬到上层,没知识地,留在下层。

其实这可以理解,毕竟社会总是有各个阶层的,如果学生不适合到高知阶层,那么无论怎么挣扎,也只能做个普通学生。如果跟不上好学校的进度,也只能去差点的学校。

这样的理论相当于“优胜劣汰”,本身无可厚非,但这一属于成熟社会的法则,用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否也一样适用呢?

小学生家长反对分班:别扯什么因材施教,这就是放弃我家孩子

对于分班,每一代人都有经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分班,所以“懂事”的家长们会敲敲校长的门,然后开学自家孩子就快快乐乐进入了“某老师”的班级。

但如今学业压力剧增,升学成为学校最看重的指标,所以分班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比如这位小学家长,开学不久,老师就开了家长会告诉家长们重新分班的事宜。

而这次的分班标准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水平划分不同的班级,家长当下就火了,表示示不同意。因为这位家长家的学生成绩比较普通,没有办法进入“上流班”。

另一位家长立刻对这位家长进行了反驳:“谁让你娃学习差,要不你也可以上好班啊,谁阻止你们考高分了似的,怪谁?”可以看出,这位是妥妥的学霸家长了。

可能有同学不理解,好孩子和好孩子一起进步,普通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搭配,这不是最好的么,大家都一个节奏,不存在谁拖累谁,谁影响谁的问题,老师也更能因材施教。

但这位普通学生的家长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这不是因材施教,这是放弃孩子,是不公平。不公平,从何而来呢?究竟是哪里让家长觉得不公平了呢?

但如果细想就会知道,“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学生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师资,这也就是我们现实中为什么总是管好班叫“某老师班”的原因。

家长考虑的是孩子,可学校一定先考虑升学率,那么现实中,最好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乃至活动露脸的机会,一定会都流向好班,普通班的学生们只能看着羡慕。

同样的学费,被分配的资源却天差地别,这样还算公平么?

但也有学生表示,那成绩不好的同学确实大部分学习跟不上好学生的进度,凭什么让好学生一直迁就呢?这不是耽误好同学们学习的进度吗?

其实这就要从教育的本质谈起了,大家可以想一想,教育是为了什么呢?教育的本质真的如开头那位教育家所讲,应该是为了所谓“分层”而存在的吗?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偏远山区的学生们,农村的学生们,少数民族的学生们,难道就应该忍受没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制度,一直待在大山里吗?

难道我们普通工薪阶层的学生们,就注定无法打败那些富贵家庭的子弟,一辈子都无法突破阶层,无法翻身吗?并不是,教育,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改变处境而产生的。

那么……

什么叫做因材施教?什么叫做教育公平?

打一个比方,假如我们都是一片芒果园的打工仔,翻多少土拿多少钱,而我们唯一的食物,就是芒果园的芒果。

为了能够更有力气翻土,我们必须吃更多的芒果。可是芒果树太高了,有一些还没发育完的小个子同学踩一个凳子根本够不到,而早熟的高个子同学踩一个凳子就可以了。

因为高个子同学个头高,所以晚熟的小个子同学吃不到果子,翻不动土就是公平的吗?还是小个子同学踩着两个凳子上去吃果子,而后和同样吃饱的高个子同学比拼翻土,这才公平呢?

这一个凳子和两个凳子的区别,才是因材施教。而一个凳子的高同学能吃到果子,却让同样一个个子的小个子同学吃不到果子,这也许是一种社会分配的平等,符合优胜劣汰的原则。

但这种放弃式的教育分配,却谈不上教育公平。更何况这些学生才刚上小学,还在义务教育阶段,早早的分层,早早的有了三六九等的意识,对学生发展真的是好的吗?

其实这也是如今教育部禁止开设“重点班”、隐藏成绩排名的原因,虽然后者显得有些激进,但也是出于保护学生多种可能性的目的,也盼望现实中更多学校能拾起初心,不要为了升学率,早早让学生步入“唯成绩”的圈养模式。#中小学不得按成绩分班排座#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