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12岁上大学16岁读博, 最后却辍学啃老、与世隔绝

1978年,年仅12岁的干政凭借在“切瓜故事”中超人的计算能力成功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

面对少年班招生老师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12岁的干政仿佛一台“行走的计算机器”,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使得老师都惊讶地称其为天才,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进入中科大的干政毫无疑问会有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选择了当时中科大最好的物理系专业后也没有丝毫怠慢,在校期间始终有着令人艳羡的优异成绩,年仅16岁的他在全国物理赴美研究生考试中获得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

说到这里,干政的未来都应该是像闪耀的明星一般熠熠生辉,像大家设定般的那样: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拥有更加风光的人生。

但命运总是颠沛流离且多舛的,曾经风光无限的天才少年最终与世隔绝、不问世事、这中间干政到底经历了啥,会让他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5年,干政出生在安徽省庐江县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他就表现出了超高的学习能力,诗词算数样样精通,简直就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年仅2岁的他就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诗词,3岁时就能数100个数,4岁就已经学会了400多个汉字,8岁便能下围棋并且熟读《水浒传》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小干政的学习能力以及记忆能力让大家大为震惊,纷纷称赞其为“神童”,在这种称赞的氛围中,他的父母也认为孩子必将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

1978年,年仅13岁的干政就读于安徽省庐江中学。这里也是他下定决心考取少年班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新闻手抄本的新闻报道中了解到了天才宁铂的事迹 ,自此就向着进入少年班的方向努力。

如果看过《神童的故事》,那一定会知道其中最抓人的一则故事:那就是干政考取少年班时关于“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后会留下多少块西瓜”这一问题的解答。

12岁的干政在面对不断复杂难解的数字问题时始终保持快准对的效率,最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少年班中的一员,并且给当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进入少年班后,干政一心向学。在老师要上“特殊函数”这一课时,他就已经提前在寒假预习过了。

不仅如此,他还每天看完书、整理好笔记做完习题后,还要把相关的参考书再进行翻阅,确保自己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掌握。

在少年班期间,干政在理论物理上的表现尤为卓越,《量子力学》满分150的情况下,他就得到了145的高分。

因此在选课程的时候,他也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中科大最好的物理专业。在物理的一遍遍实验中,一个个常人难以理解的理论中获取乐趣,他不断探索、学习,即使是在天才如云的少年班干政也能获有一席之地。

终于,在CUSPEA——全国赴美研究生的物理考试中,以第二名的优秀成绩获得了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读博深造的机会,这一年干政年仅16岁。

自此,干政在大众的期待中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在所有人的心中,他理所应当在海外也取得不斐的成绩并且拥有大好前途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赴美留学的干政怀揣着对美好前途的憧憬以及老师的期望,本应是拥有璀璨人生的他却因为这场留学从此落下神坛,“天才少年”的时代也落下了帷幕。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物理学深受关注,国家重视培养物理能力,可见干政赴美学习物理所能拥有的荣誉以及美好前程。但事实却与理想千差万别,一代才子也从此封闭自己,不与外界交流。

智商极高的学习天才为何会在赴美留学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梦直接变噩梦?在少年班里,由于这些孩子们年龄太小自理能力极差,因此生活上的所有事情几乎都由班主任汪惠迪亲历亲为,而干政只需要负责学习、探索物理知识即可。

在国内,干政自己探索、自己学习,面对复杂的物理难题,自我钻研,极度缺乏与其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长久下来,干政是成功的但他同样也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让他在普林斯顿无法进行学习。在周围人的眼中,不懂沟通、自理能力极弱的干政就是怪物一般的存在。

在国内的16年间,干政一直活在别人的称赞与艳羡以及“天才”的光环中,但是在普林斯顿他只有不得志的无力感,他无法在这里进行学习甚至于无法在这里生活,他变得越来越沉郁、越来越封闭。

少年得志的干政在赴美留学之前一直是颗闪耀的明星,从未有过挫败与无力。在普林斯顿,他的“天才”光环被践踏得一点不剩,他无法与周围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也无法进行常规的学术研究。

因为意见不合以及沟通方式的失当,干政与其导师的关系也每况愈下,越来越紧张。二人无法在学术上以及生活上进行正常的沟通,最终在与导师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无法忍受的干政一气之下回国,最终都没有获得普林斯顿的博士学位。

被迫回国的干政,从此在神坛上跌落下来,并且再也没有重回那个让他发光发亮的位置。

本该风光归国的干政如此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地回来,使得所有人都大为震惊。大家都不敢相信曾经那个风光的少年会以这样的姿态回国。由于年少成名带给干政的孤独感以及自我感,使得他内心情感世界一片空白。

他就如同温室中的花朵般,外界一点的风吹雨打都会使它失去原本的娇艳。至此,曾经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也成为了邻里街坊饭后闲谈的“笑点”。

曾经的风光无限与如今的狼狈不堪使得干政的内心更加封闭,他无法接受自己如此的平庸,因此他选择了与世隔绝,从此不再与这个世界交流。

一代天才被迫回国所带来的影响力不比当年考上少年班的影响小,记者们都争先恐后地采访干政想要弄清楚这其中的缘由。

但干政此时已经极度不想和外界进行交流,并且对于记者的采访,他在电话中说到:“我的生活每天都是如此,没有一份工作,生活的很是单调,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们说的。”那个在物理上意气风发的少年如同被磨平了棱角的石头毫无生机可言。

天才总是让人惋惜的,中科大物理系的一位老师不忍他的才华就此被埋没,费尽心思的找到他并表示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回到中科大读博士继续学业。

可能是因为前后的巨大变化给他带来了心理落差难以忍受,也有可能是过于封闭的内心不想再打开,干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重回中科大学习的机会。就此,干政开始了与世隔绝、闲赋在家的生活。

几年之后,也许是周围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得干政心理状态有所好转,也许是不再过分地被放到聚光灯下,也许是无所事事,他表示又想去中科大工作。

但是这一次,中科大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当时中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政策规定,博士文凭是聘用教师的必需条件。

这一次,干政又狠狠地被现实拒绝了,这也使他艰难建立起来的想要重归这个社会的想法被浇灭,于是又是长达多年的隔绝生活。

2000年,干政的恩师汪迪惠实在不忍自己的第一届学生活得如此不堪,因此就劝他继续去读博。

但此时的干政早已没有了当年学习探索的精神,他表示不想再去学习,他不相信自己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可能就是天妒英才、命运捉弄,干政在这一年里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可悲的是,干政的精神状况也出现了时好时坏的状况,他再一次无法像个正常人一样去生活。

他的情况仿佛又回到了从普林斯顿刚回国的那样,没有办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他再一次将自己封闭起来,他把自己锁到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屋子里,锁住的不仅是他的身体,更是他与外界交往的心,从此不再面对任何人和事情。

在曾经少年班20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人们了解到干政多年来与母亲居住在离中科大东区不远的居民小区,并且从未与外界过联系。

多年来与母亲相依为命并且靠着母亲微薄的工资艰难地活着,封闭的内心再也没有打开过。

曾经那个12岁就以令人惊叹的学习能力考入少年班并且年仅16岁就以优秀成绩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读博深造的干政最终以狼狈回国、自我封闭、隔离外界为他的“神童”生涯画上句号。

最后,竟然是要以母亲不多的工资来维持二人的基本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干政的经历是让人惋惜的,这样的结局与其说是出乎意料的不如说是必然的。

从小便活在别人一声声“神童”中长大的他,虽然在物理学习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以及学习能力,但是多年来的天才生活,他已经沉浸于自我的、孤僻的研究中,对于社会生活必备的交往能力几乎为零。

并且在赴美留学前的干政学习之路太顺利,从未尝过失败的味道,他没有承受压力以及正视失败的能力,他就好像温暖大棚中的蔬菜,外界的一点挫折都足以让他粉身碎骨。

年少成名的他在心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被迫承接了不应该属于他那个年龄的过分关注与赞赏。

不仅是他就连周围的人都沉浸在天才的氛围中无法抽身,但是最为重要的心理健康却从未有人重视过。但是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干政乃至整个少年班的孩子头上顶的光环太重了,在学习时期就没有人特意引导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带来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干政从小只需提高学习能力便会受到无限的夸赞,然而抗压能力、心智、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这些必需的能力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任何的改变反而停滞不前。

这就注定了干政会在与国内学习教育体系完全不同的普林斯顿屡屡碰壁,最终抑郁回国。

不禁让人思考:如果当时干政没有进入天才少年班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是不是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神童”的陨落是必然的走向,我们也应该反思“拔苗助长”式教育是否真的适合社会的最终走向。

每一位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知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学习的机器,需要的是智商情商双商都在线的人才,需要的是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别再一味地追求学习上的飞跃而忽视甚至遗忘多元化人格的培养,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