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易中天有句关于教育的话震耳欲聋:“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是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身是个奇迹。”这是对当下教育的质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成年人来说,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责任,完成了责任以后,才是爱好和乐趣,但是小孩最大的动力却来自于乐趣,第一你不要道德绑架他,第二你别要求他责任,第三你别跟他谈功利。一切围绕他兴趣,先要找到兴趣,再探讨兴趣背后的东西,找到他个人成长的快乐,然后他自己就愿意学习。你给他爱,给他带来快乐,让他人生很充实,他有什么话才会跟你说,然后和你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探索未来。
功利是教育的原罪。几千年来,读书逻辑都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将来能挣很多钱,全是功利。我们一旦吃苦就开始忽悠,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吃的所有的苦,反过来就是压榨别人,让别人更苦,我们才舒服,我们是在极度功利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和生活。
动力源于压力。我们不要把这种极度愚蠢的思维再影响下一代,你不要再给他更大的压力,包括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父母养孩子的道德绑架的压力,这些所谓的压力不能转化为动力,只能转化为孩子的病历。人的动力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对快乐的追求,对兴趣的追求,并得到成长,人格的健全,能力的提升,包括学会如何和别人合作。所以幸福的最大秘诀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尽可能放大自己的兴趣,并对发扬兴趣过程中接触的人,接触的物,慢慢变得友善,得到正反馈。喜欢旅游你就带他去看风景,喜欢下围棋你就送他去学围棋,背后就是给他足够的信任、包容和爱,让他知道家和父母一直在关心爱护包容他,允许他犯错,让他试错。
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都有一根深蒂固的逻辑,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学习不好未必就找不到好工作,职场里老板都喜欢学习好的吗?老板真正喜欢的是能做成事的,学习好的不一定能做成事,高考状元有几个能当老板的。真正受用的是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性格,其次才是好的学习成绩,如果是性格健康,热爱生活,他学习再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如果他的受挫能力比较强,又有自己的爱好,他将来在社会上根本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培养孩子性格独立,和别人一起做事,然后在做事中找到感觉,找到自己的强项和特长,学会和别人合作,这就足够了。
交易的思维害人害己。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就是没有任何功利性,是极度纯洁无私的爱,如果你做什么都去比较、去攀比,都讲回报,那你就不配做别人的父母,也别说父母的伟大。我们不要功利,不要攀比,“我养你小你养我老”,不要用这种交易的思维去思考,投资的意识要回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一定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坚决避免“见分不见人”的错误做法。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柠檬,有的是苹果,有的是仙人掌,有的是小树,教育要做的是让柠檬更酸,让苹果更甜,而不应该让仙人掌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教育。而我们的教育是什么?不管什么柠檬,苹果,还是仙人掌,都给我按一个标准长。教育哪有标准?教育更多的是启蒙,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孩子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但不是怀疑一切,是探索和钻研,是开发和求知。
教育是一个量体裁衣的过程,而不能削足适履。花都是浇死的,鱼都是撑死的,人都是气死的。教育是个风险投资,不代表你投的越多,就一定有收获的。人的个性是差异化的,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