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赛课,赛一个跑一个;每次评高级职称,评一个‘死’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
“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参加赛课,一旦有成绩特别突出的话,他们一定会以此作为跳板前往县区或者市区更好的学校任教;一个老师一旦评上了高级职称,他们在教育教学上还剩下多少动力?大部分能够推掉的教学任务直接撂担子不干了,连班主任都懒得当了,这种老师如同进了‘保险箱’一般,对学校来说他们简直就是虽生犹死,你说评这高级教师对学校、对学生还有什么用?”
……
听完两个老校长之间的一番讨论,我陷入沉思:职称评选,到底能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做出多少贡献?在我所认识的老师当中,真正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来看待的好老师不一定能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远远超过对职称评选的“一往情深”。
而那些评上更高一级职称的老师,他们经历了什么?
⑴整天绕着教育课题转。
如果一个老师为了评职称而去捣鼓教育课题,或者想要成为相关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你以为单单依靠强悍的教学能力就足够了吗?不好意思,如果你不懂得所谓的“人情世故”就想成为课题组“核心成员”,这肯定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整天都忙着做课题不一定是优秀教师的“菜”,不少负责任的好老师更想把时间用在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精心为自己的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方面,至于周旋于那些大佬之间搞课题、做无休无止的课题材料,不少优秀教师对此不屑一顾。
⑵“墙内不香墙外香”。
有人会说,评更高一级的职称有很多考核指标,比如开课这个考核指标就挺好的,让那些能够开好课的优秀教师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这不是一件特别完美的事情吗?但问题是,是不是所有能开课的老师都是优秀教师?而为了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那些所谓的“优秀教师”,他们长时间在外“磨课”、开优质课(或者叫观摩课)、开讲座……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兼顾自家的学生?
耕耘了别人家的地,荒废了自家的田,这在那些即将评更高一级职称的老师来说叫什么?说得好听一些,就是传说中的“墙内不香墙外香”:自己所教的班级一大群学困生“嗷嗷待哺”,但老师却没时间去转化他们,因为老师要评职称!真正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会不会对这样的事情甘之如饴?
⑶尽全力捣鼓职称论文。
中小学教师想要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没有相应的教学论文怎么行?如果你所在学校的性质属于城镇,那么你最好要有CN级别(省级)论文这种“硬件”,才有机会评副高职称;如果你是农村山旮旯学校的老师,你至少得有县区级别的教学论文才行吧?在大部分地区,县区级别的论文要发表,应该还是有比较大的希望。但是你想发表CN级别的论文,没有足够的“人脉资源”怎么可能让你发表?当然,你要是找对人,花个好几千甚至上万块RMB,估计也是有机会让自己的论文发表在相应的刊物上。
至于在高档次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哪怕你有“人脉”又有钱,但你也要会撰写相应的论文。当然,如果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缺陷,充钱就可以……哦不,应该是花一定的代价找某个文笔还算凑合的同行也能搞定这样的事情。竭尽全力捣鼓职称论文,就为每个月能够多上那么碎银几两。你说你教学能力不错,你能摆平这样的论文吗?
有人说,中小学的职称评选早就应该取消了,一些不公平的职称评选,不仅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毫无贡献,而且还可能是在开教育之“倒车”。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