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生走失产生的“蝴蝶效应”: 人们一直在怀疑学校, 关注点有点偏颇了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四年的教育者,怎么可能对当下的胡某宇“失踪”一事没有耳闻?我在2022年的10月,第一时间里就注意到了这件事,但一直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事实不清、真相不明”,我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做无聊的、过度的猜测,以为自己就是“六扇门”里的捕快,或者是推理大师。专业的事应该留给专业的人去干,他们应该不会干得“很扯淡”——这一点没什么问题吧?

当时我甚至认为:无非就是一两周的事儿,真相就会摆在大众面前。当然,后续事实发展证明我猜错了。

如果全民都来就事论事地分析“胡某宇”到底去了哪里,必然出现的结果就是“谣言满天飞”。——不可能“不满天飞”,这由人性所决定,不以意志为转移。

当然,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结局——在“满天飞”的谣言里,这件事情的外衣令人感到异常惊惧、恐怖。所有阴暗的人性里可能做出来的桥段都被罗列了一遍,的的确确让大家在意识里重温了一遍修罗场、直面了可能的人性阴暗面。比如:“在某个楼层看到了学生抬着床单包裹的‘生物’”、“在校园围墙之外看到了侵染了血液的被褥”、“被某名教育工作者用‘化骨神水’消灭掉痕迹”、“被人面兽心的一些人当做了‘零件’供应者”等等。

讲真话,这些谣言如果说有那么一点意义的话,就是让普罗大众意识到:现实并非花团锦簇,并非所有人都文明和善;每个人都应该提高一点警惕性,不能完全相信某些所谓正能量的描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但是,我个人坚决不相信这些谣言。如果这些谣言中的任何一个被证实为真,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当真过于恐怖,完全不宜居了。

我也不相信,假若这些谣言中的任何一个为真,有人敢为他们打开一个“太阳伞”——除非他们像猫一样有九条命。

我唯一奇怪的“点”和大家一样。大家有一句半带调侃的话:“一辆汽车违章,就算你跑到天涯海角也能够找到;一个大活人“失踪”了接近四个月,怎么就音讯全无呢?”

调侃当然是调侃,但这句话就是普罗大众心中最难解的结。如果说十年前,摄像头还没有那么普及,一个人的行踪难以掌握;但在今天,到处都是摄像头,为什么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呢?难道真要成为一个“悬案”、“谜团”?

对胡某宇的家人来说,他们经过了4个月的煎熬,对胡某宇的“生还”已经不太抱希望,他们甚至宁愿接受这样的现实:早点见到失去生命体征的胡某宇,让事情有一个结果。

关于“长期没有结果”的问题,今天的最新消息也算为我们释疑解惑了:“六扇门”给出了一份说明,在上面详细列举出了自己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如果能将这些工作前置,早一点给出工作进展,谣言和人们的焦虑可能都会少很多。

蝴蝶效应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会引发“蝴蝶效应”。在这件事中,人们也带有各自的心思,内心里的风暴早就已经成型。

很多局外人会把这件事和“学校”(尽管这是一家私立学校)、“教师”等元素紧密挂钩,无形之中对这些职业更多一层恶感。这非常契合当下的教育现状——教师群体动辄得咎。

如果你将谣言分类,就会发现,这些谣言可以分为三类。第三类指向了校外不可控的因素,我们不去说它。除此之外的两类谣言,一类指向了学校和教师,另一类指向了学校和教师的管理。

比如:各种“教师阴谋侵害论”,甚至把化学老师都请出了场,让人们向各种酸性腐蚀液的角度联想,让人们向2021年7月发生在杭州的“许国利”案件方向联想,这是在黑化学校和教师。

再比如:有人说,从2015年起,这所学校就发生多起“失踪”事件及一起“融化在蓝天”里的事件,并且还有教师“失踪”。

经证实,的确有学生出走,但都很快被寻回;“融化在蓝天里”的事情则发生在校外,并非发生在校内;教师的“失踪”则纯属毫无根据的杜撰。这样的谣言表明,很多人还是想把事情定性成:即便学校和教师没有参与,起码也和学校及老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至于那些“学生宿舍中的学生抬着‘床单’”的谣言,是在影射“校园霸凌”,似乎能让人们想起2004年终结四人生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半个月后在海南落网),想到当年的惨烈景象。

如果这件事成为了“悬案”,始终没有一个说法,人们一定会把将情绪转移到教师群体身上,今后的家校关系会更加不睦,指责教师群体的声浪一定会甚嚣尘上。

厌学,这是学校给出的一个解读角度,可能比较接近真相

学校在这件事中给出了很多事实来证明,胡某宇早已有厌学情绪,这种情绪在最近达到巅峰。从事实来看,胡某宇也有厌学的动因——成绩排名末位。

虽然有引导舆论的嫌疑,但根据当下的学生生存状况,上述说法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不愿意学习,就会自行逃避。阴差阳错之下,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远遁他方。

而这种事情没有上升到让所有其它地方的人们都联动起来的程度,“六扇门”只能在有限的区域寻找,没有结果或许也不奇怪。

多说一句,因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过惯了“不写作业”的生活,在自己家长的溺爱下过得舒舒服服;在下一个学期到来的时候,这种厌学情绪怕是会遍地开花。

您觉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