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阶段,虽然不同阶段的教育模式不同,但学生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况且“三岁看到老”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因此很多家长都以为:通过学生小时候的状态,就能看出他之后的发展潜力。所以上小学时,就会有“尖子生”的存在。
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成了家长们心中“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学生中,长大之后有几个人能考上985大学?老师的回答很现实!
小学时的“尖子生”,长大后几人能考上985?老师的回答很现实!
家长们发现,小学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到了初中,成绩会下降地更加明显。经过三年之后,被中考分流所筛选出去,进入职高,毕业后就自然进入流水线工作。
而小学成绩不错的学生,进入中学,成绩进步较快,多数都能考上不错的大学,毕业后进入到工作岗位,收入又高又体面。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看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笔者回到家乡,遇到了小学的班主任老师。
在回忆起当年的几位同学时,班主任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年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并非所有人,都考上了重点大学。
比如当时担任学委的郑同学,成绩优异,数学经常考满分,是所有老师的“团宠”,初中在市内最好的私立学校就读,中考也顺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不到一年就升进了“快班”,这时他的成绩在全校前三十,但后续的成绩却缓慢下滑,最后也只考上了最普通的一本大学。
老师表示:在当年,我寄予厚望的几位同学中,经过后面的打听才知道,有一半甚至没考上一本,而考上985、211这类重本大学的,不足3成。
这并非是某一届学生的特例,而是每一届学生都会出现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也许会让很多家长感到失望,毕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绩说的算。
因此很多家长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只要成绩领先,就说明他能一直这样学习好,以后考上重点高中、名校毕业,都是迟早的事。
学习是一次长跑,初期阶段,习惯的培养最为重要
但光看小学名次,就判断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否能一直当尖子生,本身就缺少理性认知。
小学的成绩,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好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小,看不出谁才是聪明、有方法的那一个;差生之间,出现问题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学习就像是一次长跑,先起步的学生,未必能一直领先到最后。而且小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学也完全不同。
同样,考试的考察方法也不同。小学阶段,学生考试的内容,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依靠着这种重复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这个阶段的考试,与其说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如说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以及能否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这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尖子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另一种就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
而进入中学阶段,考试更加严格,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还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这时学生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主动学习,钻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没有学习习惯的学生,还完全按照原有的方式学习,成绩自然没有明显的提升。
还有一部分学生,习惯没问题,能力也很强,但却在高中阶段,选择了自己摆烂。这类学生,就是在以前,习惯了当“尖子生”。
只有排名靠前才能给他带来学习的满足感。而进入高中之后,学习好的学生太多了,付出很多的努力,也许只能勉强维持在中等水平。
笔者寄语:
第一次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会给一些学生产生很大的打击,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果。
因此,笔者提醒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家长,一定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现阶段,逼的学生用力过猛,或者强行灌输“学习改变命运”的观念,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考试成绩到底该不该公布#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