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事物多有异曲同工之妙,沏上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教育之道。
饮茶的境界大抵可分为解渴、品味、赏文化、悟道四重境界。解渴之人,只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品味之人,需慢下来,品茶香、观汤色;赏文化之人,则要求具备好学的习性,乐在探究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悟道则需结合人的经验和悟性,又或是受高人指点,茅塞顿开,感悟天地。教育也可分为四重,第一重,“形式教育”,学生只知“上学”而不知为何上学,教师只识工作为养家糊口。第二重,成“材”教育,学生明了学习就是人学习知识,成为有用之材的过程,教师工作就是“育材“,传授知识,完成教育接力。第三重,成“人”教育,受教育就是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学生求学不再局限于书本、考试,而能注重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文明行为,做被人看得起的人,做受人尊重的人,而教师则从教书提升至育人,能关注到学生的隐性成长。第四重,求“真”教育,受教育就是人认识真我,提升生命质量、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达到这一境界的学生,就会彻底明白何为“终身学习”,为何终身学习,也不会再将物质追求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追求。而达到这一重境界的教师,将会真正领会教育的真谛,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人提升认知,优化生命,这重境界的老师不会再用“开跑车、娶美女”去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也不会再用升学的层次评价学生的优劣,他们会更乐于看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日复一日,乐在其中。境界的提升宛如养壶,讲究方法得当,明师引领,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获得顿悟,都需要时间的滋养,不见其长却每日不同。数年后,壶养成,倒入白水亦泛茶香。
学生如茶,千人千样,习性不同,就如茉莉、龙井、乌龙、普洱一般。好的教师就是一位富有经验的茶客,熟知每种茶需要的水温和浸泡时间,他总会先观学生,把脉习性,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激发出学生的最佳状态。好的教师更似心态平和的茶客,不过分在意茶型的完美无瑕,不刻意追求茶叶的价格高低。茶有不同,人亦有不同,龙井泡不出普洱的味道,教育不是追求千人一面,更不可能达到千人一面,只要能发掘出茶独有的香气就可以了。孔子云:“有教无类”。
教师如茶,青年教师充满激情活力,朝气蓬勃,与学生更容易打成一片,如绿茶一般清新;中年教师相对沉稳,可以知识渊博吸引学生,课堂之上带给学生多样的内容,如同品味红茶,层次丰富;年长的教师则阅历丰富,感悟人生有所心得,故长于启迪智慧,如黑茶般耐煮耐泡,回味无穷。故不同阶段的教师各有所长,应善于挖掘自身优势,增添个人魅力。
知识如茶,初学如绿茶,味激烈,但浅尝辄止,需经反思总结,烘培发酵,方如红茶般回味长久。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集众家所长,做到左右互通,才能恍然大悟,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个人的勤奋,更需要时间的沉淀,如能遇高人指点一二,则会事半功倍,极像黑茶,制作繁琐,静待质变,愈陈愈香。故教师要学会“加工”知识,融入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使其更值得学生“品味”。再者,一杯茶投放茶叶数克,初泡有味,二泡出香,三泡致醇,四泡渐淡,至七八泡后,即便好茶也已无味。故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加入新茶,才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永保沁人之香。
思想如茶,饮茶有“不喝隔夜茶”之说,茶水隔夜多会变质,产生有害人体的物质。教师做教育也是如此,正确的思想有益于他人,错误的思想则害人不浅。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肩负育人重任,注重师德修养,做到垂身示范,注重政治素养提升,做到正确引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可独处小楼,止目课本。故好的教师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更应注重思想更新,不可以昨日之师教明日之人。
茶虽百茶百味,喜茶者却可独饮其一,日复一日不觉乏味,或许是茶无旧茶,每饮必新。教育如茶,乐教者乐在其中,课上百遍,每每出新,人无旧人,求学者有所得,从教者有所长,乐在成人之美,乐在积木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