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心理学小课堂——塞利格曼与无助实验

不论你是希望花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心理学,希望将心理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还是希望用心理学帮助他人,你都可以在《心理学小课堂》获取到关于心理 学这门学科的全貌,我将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对这门学科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前面我们介绍了罗芙托斯与她的“迷失卖场”实验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赛格格曼与他的无助实验

塞利格曼

“正向心理学”一词首先由马斯洛提出,然而积极推动正向心理学,使其蓬勃发展为一门新兴学问的正式塞利格曼,他肯定了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对于精神疾病所做出的贡献,但他也表示:“本来是为了脱离生命痛苦的状态,反而忽略了最主要的目的——找出生命的意义。”塞利格曼在1998年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并以推进正向心理学运动为目标,旨在研究人类如何才能生活得快乐、成功与有意义。另一方面也借由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增加正向心理学的能见度,由于塞利格曼的贡献,学者们推崇其为当代“正向心理学之父”。

塞利格曼学术生涯的早期却是以研究抑郁症病理而闻名,他与长他三十多岁的马斯洛同为纽约人,其咋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三年后,就取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5岁。在1975年塞利格曼进行了著名的“无助实验”,可谓悲观极致的表现,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

无助实验

塞里伯格将狗关进笼子中,先是出现声响后,对狗进行短暂的电击,虽然电击强度不大(大约如同冬天被门把手静电电到的强度),但终究也是不舒服的感觉。由于狗身处笼中,不论怎么尝试都无法躲避电击,几次之后,研究者发现狗已经放弃了挣扎。

实验的下一个阶段在发出声响后电击前先把笼子打开,给予狗逃脱的机会,然而研究者发现,先前已经放弃挣扎的狗,此时听到声响后不但没有逃出笼子,甚至在真正的电击前,就已经躺在地上发抖与呻吟。塞利格曼认为,在第一阶段中,狗学习到了不论做什么,都无助于躲避电击,于是进入无助的状态,塞利格曼将其称为“习得性无助”

另一个习得性无助的例子更令人触目惊心,同样是动物的实验,只是这次的对象换成了老鼠。实验者提供一个水箱,老鼠进入水后会本能地把头探出水面,四肢划动挣扎,实验者如果将老鼠的头压入水中一会,放开后老鼠会继续呼吸。研究者发现,一般老鼠都不会轻易放弃求生的机会,但若是在先前通过电击程序习得性无助的老鼠,头被压入水中几次以后,就会放弃挣扎而溺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习得性无助的老鼠可说是自杀身亡,习得性无助的影响甚至大过动物的求生本能。

“习得性无助”研究中最令人惊讶的事实是,无助状态可以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已经习得无助的狗,即使亲眼看见别的狗逃离电击(我们已经知道狗的智力能够观察学习),也不会尝试逃脱,而只是消极等待电击的来临。同理可推,长期陷入无助情境的人,也很可能认为自己不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一旦认定这个事实后,就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放弃任何有建设性的行动,只是被动的接受所发生的一切结果。

那么习得性无助在人类身上是否同样有效呢?下面我们来谈一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