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高校“禁入”后,研学只能门口打卡了吗?

从夏令营、亲子游、再到研学旅行,每年关于中小学生群体的暑期活动层出不穷。随着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越来越关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近年来国家对于“研学”的重视程度,具有教育属性的研学旅行成为家长和孩子的首选。在这之中,“名校游”几乎成为每一家研学企业的流程之一,但愈发火热的研学旅行也让名校承担了不小的人流压力,具有预约门槛的进校名额也成为了部分机构趁机敛财的工具。

01大学黄牛“专职”研学旅行

今年3月,黑板洞察就曾对大学进校黄牛一事讨论,200块的进校价格已经略显离谱。一晃数月,我国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暑期来临,进校名额更是供不应求。加之裹上教育、学子讲解等外壳,一场专属于清北等名校的Citywalk客单价一路水涨船高。

7月底,北京大学发现一支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依据相关规定要求,关闭相关46名校友的校友预约系统使用权限。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行动被打破,但藏在水面之下的牟利行为依旧难以禁止,以“家庭团”开展的研学活动很难被校方察觉。

小红书上的“名校研学资源”,多为新账号

以清北为例,校外人员入校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校友预约,一是通过官方小程序预约。上述牟利行为几乎都是通过校友预约实现。个人实名制预约进校每日有名额限制,“一票难求”每一天都在上演。而团体预约仅限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申请,如今活跃的各大研学企业,绝大多数不具备预约条件。如此便滋生了名校研学黄牛。

02被“盗号”的研学

回到最初,“研学”一词,出现在校内。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规划,明确“研学旅行”这一关键词。而后提出将其纳入到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然而,中小学仅靠自身并不具备组织研学能力,没有专业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研学旅行产业模式的出现,需要校方从传统校内教育模式,转变为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国家、地方政府扶持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使得众多研学机构涌现,各种类型的旅行社纷纷成立研学旅游部门,另外,如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企业也早已开始着手成立研学旅行部门……

当然在这之中,只有学校牵头的研学旅行,具有高校团体预约入场资格。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与重视,校内研学从时间、旅行地等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与家长的全部需求,多SKU的研学企业市场占比逐步攀升,以致校外研学旅行发展更盛。

虽然研学旅游获得了极大发展,符合当前旅游创新和生态文明旅游同步发展的产业理念。但在研学旅行繁荣的市场下存在重重隐忧,有关问题逐渐显现。很多研学旅游产品往往只做表面文章,换汤不换药,例如,参观几所名校、几个博物馆或者是革命圣地,没有专业的研学导师带队讲解,参观过程完全是走过场。研学旅行产品大多缺乏标准、监督和评估。以“教育+旅游”的定调开启,最终却仅仅是旅游团的担心不无道理。

03进不去校之后,清北平替出现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暑期预约参观已经于近日截止,但研学旅行还在进行中。据了解,此后的“清北研学”日程安排,去处之一就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虽处于清华大学校内,但入馆门票不等同于入校门票,不论是研学成员还是普通游客,均只能在馆内参观。

暑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门口/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大量涌入清华艺博的研学团,也引来了部分游客的不理解。“他们看不懂画,看不懂艺术品,只会趴在玻璃上茫然的看着这些东西。看了几个之后实在无聊,就开始在博物馆里捉迷藏,或是找空地开茶话会,或者坐在地上打游戏。”

为弥补不能实地游览之憾,部分研学团为增加“清北”比重,选择邀请清北毕业生或在校学霸、学校教授等入团为研学成员进行学习经验分享演讲等活动。部分研学机构选择在清华大学附近的清华科技园上课,对于外地来的孩子来说,究竟是不是在真正的大学里面上课,他们也不清楚,只知道听了学霸上的课。

有网友戏称,“不如挂个清华长庚医院的号,正经清华附属医院,和清华师生一对一交流”。

图源网络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研学旅行也为夏令营的一种。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调研显示,“教育+旅游”这一形式的夏令营占比已经超过50%,成为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暑期首选。相较于难进的清北,国家博物馆每日的预约人数更多,为研学团提供了研学机会。但也正因如此,上述清华艺博的研学乱象早已出现在国博之中。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为此,国博发布《中国国家博物馆研学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获得国博研学资质后,才能开展研学活动,并且每位带队教师负责学院人数不超过20人。从研学目的地方,约束了研学旅行的野蛮开展。这也侧面说明,研学旅行目前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仅靠一地的约束,远不能达成。

结语

校办研学旅行难暑期开展,企业办研学旅行难进名校,却又想进名校。多重因素下,良莠不齐的研学机构涌现,导致研学毁誉参半。但实际上,研学旅行不止“名校游”一条路,与其在宣传上搞大噱头,不如真正做到游有所学,学有所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