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让校内体育活动更“守时”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开展第7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在2023年9月开展第7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校内户外活动达到2小时。(据9月1日新华网)

不可否认,目前不少中小学生体质不佳,甚至一些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也令人担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一受访大学生每周锻炼不足1次,60.0%的受访大学生坦言自己不运动就是因为懒。另据湖南某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2万名本科生体质测试,仅19人达到优秀,2.85%在良好以上,而不及格者占23.05%。与此同时,大学生体质测试时,请人“代跑”之风盛行,更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讽刺。大学生体质差,实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缺位留下的欠账,折射出了学校“重文轻体”积弊。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增强学生体质。2019年,中央出台意见,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继而,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特别是,2021年4月,中办、国办发文提出,中考体育测试将逐步提高分值,教育部表示,中考体育将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这些举措,将会促进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和增强学生体质。

换言之,校内外体育活动“定时”,关键是强化考查“守时”。首先,开展体育教学,应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学科纳入应试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同时,积极聘请体育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体育运动员、家长等担任课外体育教学兼任教师;学校和家长,要对体育家庭作业进行检查和指导。特别是,将体育学科课纳入中考、高考“必考课”,并提高体育成绩占中考、高考总分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及家庭,更加重视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不再“重文轻体”。(汪昌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