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如何应对人口新形势? 乡村学校撤并、教师解聘等问题需警惕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因为生源的减少,有些农村学校甚至一个学生都招不到,但是在城里的学校一位难求。在这种人口新形势下,教育该怎么布局?”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日召开的“新时代教育的转型”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就人口变动趋势下的教育变革话题进行讨论,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策略要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前瞻性地做出策略调整和优化转型。

少子化趋势关联的首先是乡村学校消亡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人口与教育发展课题组发布的《应对人口变局,深化教育改革》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教育部统计数据,在2011-2021年间,城区小学数量略有增加,而镇区和乡村小学的学校数量基本都在持续减少,城镇和乡村教学点从2018年后开始年均减少2000个。“原因就是少子化+城镇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道。

“现实中呈现的问题复杂得多,并非学龄人口减少了,教育资源供给就一定会相对过剩。”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指出,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流动与人口分布。他指出,从人口的流出端来看,随着乡村学龄人口的流出,未来乡村学校小规模化是常态,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小甚至中心校变成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学点消失,变成空壳学校。这种空壳学校的处置将成为很重要的问题。

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况也值得探讨。刘善槐分析,小而美、小而优的学校需要非常强大的资源支持,要有足够的教师,学科至少得开齐、开足。而按照目前的教师配置很难形成这样的支撑,有些特别偏远的学校即使有编制也很难招到优秀的年轻教师。同时,一个学校如果学生太少,除了教育质量层面的问题,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和交往能力也很难充分发展。

那么,小规模学校是不是撤并就可以了?多位专家并不认同。“把这个学校撤了,学生上学变远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了。”“一味撤并,资源逐步向县城集中,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乡村学校能保留的一定要尽量保留,如果乡村学校不存在了,乡村的整体发展将受影响。”“必须履行让孩子们就近入学的法律规定。学生在哪里,就在哪办学校,而不是把学校办得很远。否则保证孩子就近入学成为空谈。”

学龄人口的流入也让城市教育资源面临挑战。刘善槐指出,如果城市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可能城市越扩容,来的学龄人口就越多。教师编制的配置也应该和学龄人口相适应。此外,还应在考虑是否有充足的经费和教育用地。教育资源配置要兼顾当下需求和未来变化。不能说未来可能会形成教育资源的过剩,就不让当下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是对布局的挑战。

教师的解聘问题也值得关注。熊丙奇认为,要聚焦教育本身的属性。“如果伴随着出生率下降就将教师裁员,教育必然会出大问题。我们师生比太低了,现在只是乡村学校出现只有几个学生的教学点,城市学校的规模还是很大的,学校班额平均38人,甚至有的达到45人,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班额标准。”

少子化趋势引发的另外两个论调有关民办教育和中职教育发展。熊丙奇指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认为,民办学校可以趁此机会减少,退出历史舞台;还可趁此机会取消中职、发展普高。”熊丙奇对这两种倾向并不赞同,建议国家对这些问题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布局。

顺应人口新趋势,教育发展应做哪些前瞻性调整和规划?目前业内一种主流声音是,倡导降低班额、生师比,认为这一人口发展趋势也为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提供了重要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牛建林认为,教育的发展不能简单的从经济效益、效率教育去布局,一定要跟着实际需求来,哪里有孩子,哪里就应该有教育,而且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刘善槐指出,应从人口与教育两者间良性互动关系入手。如果乡村的教育质量更高,人口就不会仅为了选择优质的教育流入到城镇,甚至有人口会回流。希望通过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不断完善,使教育发展和人口变动实现良性互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人口与教育发展课题组发布的《应对人口变局深化教育改革》报告指出,在生育率下降的人口变局中,倡导更加优质的教育,降低班额、生师比,保留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积极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融合,例如九年一贯制学校灵活调整小学、初中容量;公办学校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解决生源问题并支持民办学校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

新京报记者冯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