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海归一律不用? 间谍案相继公布, 部分单位招聘“一刀切”合适吗?

近些年来,间谍案时有发生,并且作案形式多样化,经常鱼龙混杂在各个群体中,给甄别带来了巨大困难,那么该如何杜绝这种情况继续发生呢?

有些公司就想到了一个特别的方案,那就是限制或者禁止招聘来自某个国家的留学生,企图从源头上避免间谍情况的发生,这种“一刀切”的招聘很快引来了热议,那么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司的招聘条件远比想象中的更加严苛,不但留学生会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家庭有海外背景的都要慎重考虑,假如被招聘单位得知有亲戚在国外务工,可能因此被剥夺应聘资格。

这种惊弓之鸟式招聘方式虽然能在理论层面减少间谍混入其中的可能,有助于保护公司的核心机密,但是多少有因噎废食之嫌,长时间是不利于公司的良性运转的。

一些媒体或者个人也对这些公司的奇葩招聘方式感到不解甚至担忧,认为这种严格的招聘条件不但不能降低风险,反而还会打草惊蛇,让别有用心之人提高警惕。

除此之外,这种招聘方式无疑也会将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拒之门外,对公司而言无疑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损失。

在这些公司出台针对留学生的招聘条件之后,也引得其他公司纷纷效仿,无数留学生为之苦不堪言。

他们之所以选择出国留学,无非是想通过在他国的深造,强化自身技能,在回国之后能够提高竞争力,谋求一份高薪的职位。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留学生为代表的海归一时间成为了香饽饽,被无数公司抢着要,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场景。

不过在近些年以来,留学生的含金量逐步下降,一些家庭不惜付出几百万的开支,将子女送到国外进行镀金,然而在回国之后却只能从事一份平庸的工作。

然而留学生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的身份居然会成为自己的一道枷锁,被人理所当然的和“间谍”划上等号。

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很明显是不科学的,甚至还会引发恶性循环,究其根本其实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这种方式果真能彻底筛选出潜在间谍吗?果真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利吗?很明显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像招聘单位一刀切的将留学生拒之门外的类似情形不是第一次出现,曾经有媒体报道,某机场公开贴上告示,拒绝所有的特斯拉汽车在该机场停驻,给出的理由也非常直接,那就是特斯拉为美国生产,车子内部有可能装上了窃听器等设备,有可能会对机场的私密信息进行窃取

该机场的如今行为很明显是杞人忧天,也因此遭到了外界的批评,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迫于舆论压力,该机场最终将告示进行了撤销,但是这则禁令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被一些单位抄去,如今一些地方依旧禁止特斯拉汽车进入。

这些单位之所以表现的如此草木皆兵,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下间谍活动非常猖獗,甚至开始对一些机关单位进行渗入,无论是数目还是程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个留学生在意大利出国留学期间,被美国中情局盯上,对方以朋友的名义与该留学生进行接触,通过出游、聚餐等活动逐渐降低目标的警惕,提高目标对他们的依赖程度。

此后对方以帮忙为由,拜托留学生查找一些相关资料,逐渐进入他们事先设好的圈套,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中情局就不再隐瞒身份,通过威逼利诱对留学生进行敲打。

假如留学生不配合的话,他们就谎称会将之前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告知中国政府,一来二去留学生的心理防线逐渐被攻破,沦为对方的工具。

为了获取高级别的情报,中情局还支援这名留学生来到国家部委中任职,以便对核心机密进行窃取。

万幸的是,我国相关部门及时发现了不对劲,对间谍进行了控制,这桩间谍案才由此告破。

间谍机构的频繁活动势必会让一些公司企业提高警惕,然而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对解决问题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反而还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徒增紧张情绪,注定不是长久之计。

结语:

对于间谍的渗透,需要社会各界的一致努力,对一些可疑活动进行举报,并提高自身辨别能力,一刀切的处理方式是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的,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