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步,对学生来说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学习新课内容,准备接受课堂学习的准备过程。
预习是一项学生自己进行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动用自己已经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去感知新的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比较、辨析、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所以,预习是典型的自主学习。由此而言,倡导自主学习,一定要提倡预习。不会预习,就谈不上自主学习。
学会预习的八个意义
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预习的意义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
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3、预习能开拓思路。
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4、预习可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在书上都有,由于做过预习,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哪些没有,就可有选择地做笔记。
5、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
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6、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
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7、预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独自预习,这本身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学行为的一种体现。
8、预习能够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检查学习日标是否完成,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教学规律,掌握和了解教师下一节课上要教授的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培养自己预习的习惯。
怎样才能做到高效预习
1. 看新学期教材
教材预习就是通过阅读新教材,提前熟悉知识点、公式。这种方式最传统、最普遍,最常用的预习方式。
优点:简单明了,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
缺点:
①课本内容单调,预习形式缺乏变化,容易走过场,实际没有学会。课本内容过于简单。
②不少名校上课都使用自己的教材,课本其实就是一个摆设。
③数学书内容比较详尽,适合看书预习;物理、化学书内容过于简单、笼统,没有实验过程,也没有原理详解,课后更是没什么习题,仅仅看书,根本无法达到预习效果。
2. 做题式预习
预习的最高层次是练习,预习要体现在练习上。用做题来检测预习的效果。起码要做到会做教材后的前几道习题。若你会做了,说明你的自学能力在提高;若不会做,没关系,很正常,上课后老师讲到这里竖起耳朵听仔细了就行。
优点:将预习的效果落实到实处。有助于巩固预习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缺点:
①考验学生的自觉性。惰性使然,不是作业,学生可能懒得做题。
②更考验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兴趣。偏科的学生可能只愿意凭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做题。
3. 提前背诵重点课文
“提前背诵重点课文”是近两年开始流行的预习方法。由于“部编本”新教材中古诗词、文言文等背诵篇目猛增,为了减轻上课后的负担,很多语文老师会提前布置背诵古文。
优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前诵读、背诵新学期重点课文,不仅为新学期减少了背诵任务,还能通过提前预习加深记忆、加深理解,一举两得。
缺点
在没有讲解和学习情况下的提前背诵,常常就靠死记硬背: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盲目记忆,可能会耗费过多时间。
4. 讲授式预习
由下图的“学习金字塔”可以看出,传统方式的听课、看书都属于被动学习,而令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的最佳方式就是——自己当老师,将所学传授给他人。
总之,预习是对新知识的初次感知,是第一次认识和思考。预习是保证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效的预习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这样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