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期,你曾因天分不足而在学习时却步吗?曾经认为自己某方面欠缺天分吗?例如「没办法,我就是数学不好」、「我是数理脑,社会科我没辙」。
当表现不够满意时,你相信「只要反复练习,一定会进步」、「只要经验够多,一定会进步」,但结果却未如预期呢?
如果你是一个学习者, 《刻意练习》 这本书能为你带来身心安顿,它告诉你没学好未必是天赋的问题,刻意练习才更关键;如果你是家长、教师、教练等引导者,这本书协助你有效指点学子,让这些想要学习的生命被看见。
一、大脑和身体一样可以训练
以伦敦计程车驾照的取得为例,考生需经过一连串全世界公认最困难的考试,根据研究,大脑海马回后缘负责导航,而最后取得驾照的考生,大脑海马回后缘增大许多;未取得执照的考生,以及从未接受过计程车驾驶训练的人,海马回后缘大小毫无变化。证实这些通过考试的司机,为了精通伦敦交通知识所投注的多年心力,确实扩大负责导航的大脑海马回后缘,说明人类大脑会因为密集训练而成长、改变。
大脑能被后天训练的例子,还包括数学家与跳水选手。大脑下顶叶的灰质涉及数学运算,当数学家越久,该处的灰质越多。跳水选手的脑部被发现有三处影响身体动作的皮质较厚,皮质厚薄与灰质多寡有关,显示大脑因长期跳水刺激而重塑自己。
二、天赋决定谁是佼佼者?
作者是研究各领域卓越人士的专家,他很有自信的说,没有证据显示,天生能力可以决定谁能跃上巅峰。
韩国围棋专家平均智商93,但性别与年龄相近却不下围棋的韩国人,平均智商是100,可见围棋大师的智商并没有高于一般民众。
在伦敦计程车司机的研究中,考取驾照与否的考生们,在智商上并没有差异,可见智商不影响他们学习考取驾照的知识和能力。
一般人认为智商较高的科学家,也非以天赋取胜,有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智商,甚至未达到高智商团体,门萨组织——智商132的门槛,例如知名的物理学家理查费曼智商126,发现DNA的学者华生是124,发明电晶体的萧克利智商125,这些人成为贡献人类的卓越科学家,看来并非基于智商顶尖的优势。
最后的胜利属于更努力练习的人,而不属于一开始靠智力或其他天赋占上风者。
你以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我高中的数学笔记本至今舍不得丢弃,那是一个学习挫败的痕迹、肯定自己坚持不懈的证明,尽管这个坚持不懈的成果令人沮丧。
因此书中引用职场漫画《呆伯特》里的狗伯特说:「愿意花一万个小时重复做同一件事,应该是脑袋有毛病吧!」我仿佛被敲了一记警钟,原来我曾经重复数十个小时,练习再多却徒劳无功的原因在此。当时自己默默写题目,写错了就看详解,或是累积错题到学校去请教老师,看起来好像很努力,但出炉的成绩证实这个方法无效,我需要的应该是有经验的家教,在我写计算过程的时候紧盯着我,对我的想法或错误立即回馈。
这几年接触重训,有教练可以从头到尾陪伴,快举不起杠铃时,能在那一瞬间辅助我,当时如果有家教老师,在卡关时推我一把,提升数学成绩,也许有助我在日后选择校系有更多机会。
反覆练习居然还会退步?
很令人惊讶的,书中居然说「一个人的表现一但到达『可接受』的程度,动作成自然,再多花几年练习也不会进步。」
咦?动作成自然不是很好吗?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想要游泳减肥,暑假游了两个月也没变瘦,难道是身体记忆了这些动作,没挑战性了就不会消耗热量?如果跨出舒适圈,设法每游100米再快两秒,或改变习惯的泳姿,例如原本游自由式如鱼得水,改成不熟悉的蝶式,身体觉得不自然,感到困难,热量就会削减得比较快。
研究显示,一旦精通某技巧,虽然已经可不假思索的行事,但由于长期习惯以特定方式处理,便也不会注意到微小的失误,因此,必须定期检视旧习惯,搭配刻意练习,才会有精英级的表现,反覆的旧习惯一直重复,是不会进步的。
克服障碍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以不同方式应对。
令学习者与教学者都振奋的学习法
《刻意练习》涵盖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出前文所摘录的重点,其中还有许多研究与案例都很精彩,推荐读者找书来看。我特别以「天赋」和「反复练习」两个要点讨论,是因为我在学习过程中,也曾有这些盲点,后来出来讲课后,还曾以这些丑陋的误会看待学不好的伙伴,好在阅读拯救了我,让我有机会调整观念。
这些案例在讲后分享时,都令我和伙伴感到振奋,我们相信经过后天的刻意练习,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各自的舞台大放异彩,刻意练习也融入在小组经营中,我们小组「刻意练习」致胜品格、「刻意练习」分组合作、「刻意练习」时间安排。当你读完艾瑞克森的《刻意练习》后,你真的会相信任何事物、任何领域都可以「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