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马上评丨靠什么吸引大学生听课“前排坐”

近期,全国多地高校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部分高校着重强调了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新乡医学院、河南工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长沙理工大学、长春大学等高校都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对前排就座情况、到课率、上课状态等情况进行摸排。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这些高校对同学们应该“坐前排”的要求。一般来说,“坐前排”多少意味着学生愿意更接近授课老师,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互动。学生更主动地坐前排,自然也有助于提高上课质量。

因此这些高校的初衷不难理解,不过是希望给学生施加一些额外的压力,敦促他们好好学习,这也符合当前的社会共识。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显然,让学生往前坐,也是一种“增负”的方式。

但一些学校对前排就座过于执着,甚至用上行政的处罚手段,就难免给人一种形式主义之感。比如有的学校规定,若前排未坐满,则由学委将最后一排同学名单记录,汇报给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这就未免有些“用力过猛”了。

毕竟,“前排坐”终究是一个位置罢了,“坐前排”同样可以开小差、不听讲,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它无法承担太多的内涵。而如果把“坐前排”这个手段当作目的本身,花了太多的力气去整治,反倒可能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在网络上看看评论区,就能发现问题的另一面——大学生上课不积极、不主动,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课程本身质量不高,比如用老旧的课本、照本宣科念PPT、课程缺乏现实针对性等等,让学生实在提不起兴趣。

事实上教育部在表示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同时,就表示要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可见,这才是关键所在,要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更重要的还是提高课程质量。

近些年不少大学的课程都因为过于火爆而成为新闻,武汉大学一堂“恋爱心理学”,据说窗台都坐满了人;厦门大学一位物理学教授跨界开设“国剧赏析”选修课,堂堂爆满;浙江大学一堂思政必修课“军事理论”,因为干货满满、趣味横生,到了一座难求的地步……

这些火上新闻的课堂,也说明其实大学生并不缺乏求知欲,关键还是课堂的知识供给能否充满趣味和价值,从而把学生吸引进来,而不是只靠强制性措施给拽进来。大学生其实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才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

当然,好好学习本来就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也不能因为某一堂课或某一门学科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趣”,就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把这当作自己不认真上课的理由,这同样也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大学强调课堂纪律,鼓励学生往前排坐,这并无不可。但也应当把握好尺度,对于上课的形式、学生的外在表现,也不宜流向形式主义的考核,如果把全部精力花在了这个方面,那必然会疏忽、遮蔽一些真正关键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