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重视上座率是好的开始,但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近日,全国多所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其中部分高校着重强调了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更有高校明确规定“前排未坐满则记最后一排违规”,引发网友热议。
督促学生上课“坐前排”本无可厚非,可如此明文规定,真能管用吗?大学学风建设到底该如何推进?
可以理解,前排上座率是高校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无奈之举。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而毫无疑问,教室里空荡荡的前排犹如一条“银河”,拉远了讲台上的老师和后排落座的同学间的距离。课堂变成了老师自说自话,同学则在教室后排肆无忌惮地玩手机、看小说……这显然不是理想中的校风和学风。
该怎么破局呢?可能有的高校认为,只要“银河”不存在了,同学们就能有更强的学习欲望,有更高的课堂互动,继而达到更高的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坐前排”就这样被写入了校方文件。
前排上座率上去了,教学质量就能上去吗?恐怕得打一个问号。单方面强制学生坐前排,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充分吸收课堂内容,甚至与老师产生更强的课堂互动,实际上这样的规定很难不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只有找准了“病灶”,才可能开出有效的“药方”。那课堂前排上座率不高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在笔者看来,主要还是课堂内容陈旧、授课方式与年轻人的兴趣点脱节。正如不少大学课堂被诟病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一些老师总是机械地念PPT,对教学内容基本谈不上有什么设计,这样缺乏个性化和有吸引力的课堂,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坐前排的欲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是隔靴搔痒地要求“坐前排”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很难从教学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高校重视上座率是好的开始,但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建立更合理的课堂质量评估指标。从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调研和走访同学的意见,真正提出可行的教学评价标准。再比如,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课堂教学,强化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应该看到,大学里也有不乏座无虚席、爬窗堵门的听课盛况。归根到底,大学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是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的关键,才是吸引学生课堂坐前排的关键。
当然,大学生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课堂学习的意识,摆脱短视和功利的二元评价标准,真正在大学开拓眼界、创新思维,多方位提高学识,为人生构建更丰富多元的认知体系,而不是将课堂看淡,躲在角落浑噩度过。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高校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高校教育肩负新的责任和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需要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与建设,在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真正做到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黄明珠/西南大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