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县域教育调查研究的著作。县域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目的是为全体适龄青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提高全民素质。县域教育影响着国民的教育心态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更现实的意义还在于,它关系到县乡每个孩子能否得到公平的成长环境、能否有同等机会和出路。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剧变给县域教育增加了复杂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也给县域教育研究带来了空间和可能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乡村学校运转依赖教育提留。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后,乡村学校失去了教育提留的支持。但此时我国工业已发展到能够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取消农业税没多久,我国就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这一政策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国家承担了学生义务教育和学校日常运转的开销,减轻了学生家庭的教育负担,也改变了家校关系、政校关系和师生关系。在家校关系上,家长的心态从“教育是家庭的责任”变成“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从“自己花钱购买教育”变成“国家花钱让自己享受教育”。在政校关系上,政府在教育目标、教育质量、教育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或更高的要求,加强了对学校的监管,增加了对学校的考核和检查,使学校的日常事务不断增多。
最近十来年,在城镇化影响下,大量乡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年轻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任教。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尴尬处境:国家不断向乡村学校投入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努力弥合城乡学校之间的基础差距,但是,乡村学生不断进城,乡村学校快速衰落,这造成了“城挤乡空”和教育资源错配的问题。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面临着来自地方政府发展要求的压力,一些地区将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工具,使得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县域民众的教育需求不匹配。
网络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对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手机游戏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影响其学业;网络世界价值观与现实世界价值观相冲突,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冲突,影响其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如何面对和引导深受网络影响的学生,是当下县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教育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要求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教育形式主义造成教师负担过重;中小学管理在安全问题上事无巨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使学生无法在挫折中得到成长。在不断加强的规范化要求下,学校和教师的治理手段减少,当出现“校闹”“闹访”时,学校难以有效应对。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生活水平都迅速提高,对子女教育更加舍得投入;新一代家长文化水平比上一代要高,加上社会流动速度加快、网络信息传播等因素,使得新一代家长掌握的教育方法更多。新一代家长不仅舍得为子女教育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提高了,会积极介入学校教育管理,如参与家委会、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等。
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国际产业竞争体系中,我国的产业发展处于中低端位置,在利润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既需要大量可以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大量能够适应智能制造转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家已经开始推进产教融合,着眼于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要对此作出回应。
受教育大环境影响,以上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城市孩子,也对县域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变化对县乡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为回答该问题,我们基于大量调研撰写了这本书。本书秉持“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研究风格,在内容上以开掘主题为主、以深挖主题为辅,涉及县中、乡校、教育与城镇化、陪读妈妈、青少年抑郁、校园欺凌、家校关系、“双减”、撤点并校等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或现象。本书试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学术研究与政策方面多提问题,意在给读者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