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又到一年盘点时。最近,《咬文嚼字》杂志社编辑部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以语言复盘的方式回顾过去一年来走进公共视野的大事小情。“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等入选榜单。
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虽然音位数量有限,但是经过替换组合可以构成无限的词句。这种创造性与开放性,展现了语言系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又缺乏对应的表达形式时,已有词语就会被拓展出新用法、新意义,乃至创造出新词新语。同样的,当原有的现象、事物慢慢消失,相应的词语也会逐渐隐匿或消亡。
流行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紧跟时代的公共表达。互联网构建了扁平化的社会网络关系,特别是偏向情绪化、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为流行语产生提供了丰厚土壤。在网络时代,无论年龄大小、身处何地,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使用流行语。另外,相较于传统媒介形态,网络覆盖人群多、传播范围广,流行语更迭速度也更快。一个流行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词能达意并有现实价值,深受欢迎且传播开来。换言之,它应当有持久生命力,为不同群体所普遍使用。
生命力源自何处?流行语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期的社会万象、世间百态,客观地反映了各个领域的重大新闻、焦点事件,勾勒出一幅笔墨清晰、亮点突出的现实图景。更重要的是,流行语凝结着大众共同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是情感载体,往往一个词、几个字便能产生认知默契,引发共鸣共情。
新鲜出炉的年度十大流行语犹如一扇窗,我们透过这个窗口可以观察社会变迁,感知社会情绪,把握时代脉动。比如,“人工智能大模型”折射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数字时代一种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跃迁。又如,“特种兵式旅游”是文旅消费持续复苏回暖的直观体现;“村超”则是推进全民健身与振兴乡村实践的生动诠释。再如,“情绪价值”广泛使用,反映了人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搭子”流行,源于对新型的轻社交、无压力社交关系的追求;“多巴胺××”走红,则承载着对健康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每一年有每一年的流行语。虽然年度十大流行语不足以概括一年的所有变化,有的还存在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甚至因过于追求新奇创意而把亚文化圈子的个别“黑话”当成新式表达,客观上可能制造新的沟通障碍,加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话语鸿沟,但无论如何,它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使用频率很高的热词,高度凝练又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助于人们以新方式、新视角更好地读懂生活、读懂时代,特别是带领那些被“信息茧房”困住的人去看不一样的风景,理解“一语胜千言”背后深刻的社会意蕴。如此,我们可以更好地消除认知鸿沟,一起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