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幸福的密码

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总让人捉摸不透,到底什么是幸福。

有人说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而科学界也一直在探索。

1988年4月,24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对121名自称非常幸福的人进行调查,得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

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20年后,他回访了这121人,结果却让他陷入了深思。

01

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

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

非常幸福。

幸福。

一般。

痛苦。

非常痛苦。

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五千二百余张有效问卷。

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

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

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

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澹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

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的导师看了他的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02

毕业后,霍华德金森留校任教。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如今,霍华德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

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

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

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

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的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03

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霍华德金森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在论文中,霍华德金森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论文结尾,他总结说:

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无数读者读了这篇论文之后,都纷纷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

而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华盛顿邮报》一天之内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

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

在此,我真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所有悲惨的事,往往都与钱有关,所有幸福的事,往往都与钱无关。

的确,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

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