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5年的时候,小编在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山区村落里发现,这个村子里的新生代,几乎都是本硕学历——你以为我要说这个村子特殊?并非如此,而是要说,因为学历大扩招,本硕学历已经不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情况,而是飞入山区百姓家。如今已经2024年了,硕博的人数激增和2015年相比,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对于学历赛道(这里指普通高考路线,毕竟获得学历不一定必须普通高考),越是经济贫穷的省份,对学历赛道越痴迷——比如河南人对学历的癫狂程度要碾压广东人。所以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人对学历的痴迷和癫狂也是很严重的。
不过,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感觉自己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局面:虽然混了个本科文凭,但是依旧处于尴尬的局面,那么,上大学到底给农村孩子带来了什么?个人觉得,平常心看待才合理。
1、大学生结构的变化
在本科+专科每年一共录取不到100万人的年月里,大学生的精英的别称,毕竟一切都有物以稀为贵的理念,因此在2000年以前,大学生主体可以用精英来形容,甚至可以视为一种身份。而如今,高考成绩200稳拿大专,高考成绩300分可以考虑冲击本科,这也意味着,90%的大学生是水货——毕竟,985和211的比例不大。而985和211以外的大学生,能读大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扩招了——如果不扩招,看排名,211和985以外的大学生,都考不上大学。
因此大学生结构的变化,注定了大学生从主体来说和精英没交集。因此,对于读大学,要以平常心看待。
2、平常心与当代大学
从本质来看,当代大学的本质,其实从主体来看就是职业教育。实际上来看,很多大学都会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从这可以看出,即便校方本身也认同这个理念。当然很多家长会说,读个大学最起码会有见识,养成什么上流社会思维而已。这种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的话术,自己哄骗自己就好,没必要出来幻想忽悠别人。每年二本院校、大专毕业的大学生数百万计,主体上都是普通人、平庸人为主,至于什么上流社会思维、什么高级见识,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因此本质来说,对于当代的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本质上就是接受职业培训,目的也是学一个能够在城里安身立命、找到工作的技能而已,至于别的领域,期望不用太高。因为太高了反而会催生心理疾病。
其实不论是K12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本身都是流水线培养劳动者的模式。你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他接受的也这样的教育,因此平庸才是主流。
因此对于农村青年来说,读大学的意义就是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而读好大学的意义则在于能有个性价比不错的工作。至于人中龙凤,个人觉得只能说想多了。
有时候,甘于平凡、认清真相,也是一种幸福。毕竟,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