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抢人才”是一个伪命题

每到新春开年季,每到大学毕业季,所谓的“抢人才”话题就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新闻中,出现在地方政府的会议、报告中,就会有各类人才引进的消息。少则引进了数万,多则引进十几万、数十万,给人的感觉,这些城市俨然都成了人才集聚地,会成为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口城市。

但是,进一步发问,在引进的所谓人才中,可用的人才有多少,留住的人才有多大比例,存量人才规模有多大,可能大多数地方都不敢去面对这些发问了。据了解,某地区本地高校毕业生留下的比例是11%以上,然而,三年以后,那些留下的高校毕业生,就只剩下3%不到了,其他8%以上的本地高校毕业生,都逐步流到了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营商环境更好、对人才更加重视的地区。

都说是“抢人才”,到底有多少地方是真正具备“抢人才”的条件呢?殊不知,“抢人才”决不是在高校毕业季引进多少大学毕业生,而必须是这些大学毕业生能够真正的留下来,而不是把所在地区当作人才的免费培训中心,锻炼两年,就跑到其他地方。虽然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人才不管流向哪里,都是为了国家建设,但是,就地区来说,也是需要考虑人才的引进成本和发展战略的。如果一个地区,总是为他人做嫁衣,总是费尽力气地引进人才,结果都是为其他地区免费培训,这样的人才引进,就是劳而无功,就是恶化地区的发展环境。

人才能不能引进来,关键不在花费多少力气去大学游说,也不在于去挖人家的墙角,而在于地区的营商环境、用人环境、创业创新环境,在于人才到了一个地方能否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在于自己的成果能否在这个地区转化成生产力。恰恰是,更多的地方,都把给予人才什么样的物质条件,譬如住房、资金等作为引进人才的首要条件,而不在乎人才进入之后的服务环境,犹如狗熊掰玉米,引进一个,抛弃一个,只看增量,不重存量,增量引进五个,存量流失十个,有关方面的总结报告里成果显著,地区发展的效果越来越差,人才数量也越来越少。

为什么深圳已经不再把招收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进的目标,而是必须招引专业完全对口,对企业和城市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人才,就是深圳不需要通过普招引进人才而是需要专业人才。而其他很多地方,仍然是把“文凭”作为人才引进的首要考量指标,结果,引进的人才要么没用,要么很快流动到其他地方。就如八十年代的引进外资一样,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要外资就行,至于什么外资,根本不管。

必须承认,“抢人才”就是一个伪命题。人才不是物资,人才是“抢”不来的,人才需要的是环境的吸引,是能力发挥的空间,是内心的那份冲动和热情。如果给予的物质待遇再多再好,创业创新的环境不行,服务的环境不佳,不管什么样的人才,就都不会到这样的地方。人才能够去的,一定是可以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哪怕这个地方的物质条件差一些,创业基础弱一些,只要环境好,仍然是人才选择的首要条件。

这也意味着,如果仍然把物质待遇作为引进人才的首要条件,且喊出“抢人才”的口号,只能说明这些地方的发展实在太差,实在没有了吸引力。就算“抢”到了人才,也像是王老虎抢亲,抢的不是心,而是人,就算人走不掉,心也早已飞到其他地方。一些确实需要物质支撑的人才,可能会暂时压制住自己的才能发挥,等物质条件具备了,会立即离开环境不佳的地方。

为什么地区差距会拉大,形成好的地方越来越好,差的地方越来越差,就是因为环境的不同,好的地方人才越聚越多,差的地方人才越来越少,人才的洼地效应非常明显,人才的虹吸效应也非常明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出现了明显落差。因此,必须纠正“抢人才”思维,不要再说什么“抢人才”,这是某些官员为了掩盖自己能力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没有管理水平的“遮羞布”。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领导,绝对不会提“抢人才”,而是会把引进人才的重点放在营商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用人环境的改善上,以此吸引人才,让人才主动来,而不是当人才的村霸路匪,不是当王老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