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导王极盛编著的《应用心理学实操讲义》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王极盛教授工作60年以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精华的结晶,从97部2000多万字的著作中选择揭露事物本质的语句和富有操作性、实用性的文字,集辑而成。侧重幸福心理、家庭教育、高考、创新、人才学、灵感、健康心理与医学心理等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这些方面的核心内容、精华部分,掌握心理学方法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王极盛教授是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曾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获得科技成果奖9项,已经出版著作98部,发表学术论320余篇。
以下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幸福心理学”(1-2页):
尽管什么是幸福,千百年来,答案各异。一百年后,什么是幸福也不会有统一答案。但是根据现代积极心理学,特别是幸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评价、心理体验与心理状态,这是肯定的;幸福是人脑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肯定的、满意的、喜悦的、甜蜜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心理反应;幸福的情绪体验状态可以是激情,也可以是心境,也可以是二者兼有。
笔者将幸福概括为4句话:“你感觉到幸福你就幸福”“你体验到幸福你就幸福”“你认为幸福你就幸福”“你想幸福你就幸福”。这也许是千年争论不休的幸福问题的一个通俗易懂、揭露幸福实质的、中国老百姓自己的答案。
对一般个体来说,幸福是自己和自己比较。例如,10年前的幸福程度和10年后的比较,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幸福比较起来有困难,因为幸福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一般来说,凡是对生活满意、情绪处在积极的、乐观的、安心的、舒心的状态就是幸福的,即具有主观幸福感。
幸福心理学的三条黄金法则
(1)幸福是精神领域的概念。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评价、心理体验与心理状态,这是肯定无疑的。幸福虽受物质生活、地位等因素影响,但决定幸福的核心因素是心理。人的认知、评价、感情、个性、动机、需要、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决定人的幸福及其程度,即心态决定人的幸福。
(2)有什么良好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有什么不良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痛苦。腰缠万贯未必幸福,粗茶淡饭未必不幸福。
(3)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心态。当感到不幸福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换一种积极的态度,换一个积极的思路,换一个积极的情绪就会换来幸福。
幸福的心理成分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和情绪。认知指的是生活满意度,即人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评价。情绪是指情绪的体验,一般指的是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差,如果积极情绪占主导就会幸福,如果消极情绪占主导就不会幸福。幸福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指的是安心、舒适、愉快和欣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