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杨东平谈重塑教育价值: 教育不为培养人上人, 而是培养人中人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此前部分高校心理专家开展的大学生群体样本调研显示:在出现自杀危机的大学生中,父母职业为教师,医护、公务员排在前三名,如齐凯教授于2017年发表的《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与不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论文。相似调研结论公布后,在网上曾引发几度热议。

孩子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教师、医务工作者、行政干部这些家庭的孩子容易抑郁?

“当老师的父母回家把孩子当学生看,当医生的父母回家放不下医生的职业角色。”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昆明市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直言时弊。他在演讲中分析此类现象称,首要原因在家长的角色缺失,其次是认知的错位,干预方法粗暴。“有些父母自己曾是应试教育的获利者,他们对当前孩子的学习认知有误。”

2024年5月是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在五月的古都西安,这场教育论坛围绕“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重塑教育价值观”两个主题,邀请了来自国内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公益界的多位知名人士发表观点,引起现场听众的高度共鸣。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联合举办。

追问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

智力发展在前,情商滞后

“升学主义”的桎梏日久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昆明市丑小鸭中学专门招收被外界定义为“问题学生”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患有抑郁症。而据校长詹大年介绍,学校的孩子大部分来自于长三角、珠三角的高收入高素质家庭。詹大年介绍,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构建关系,幸福感是由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的。最好的关系首先是心理安全,安全了关系才会生成,教育才会发生。

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杨凤池谈到,当前青少年心理出现的新倾向:性格向外归因居多,喜欢标新立异;情感上直接表达多于委婉表达;自我意识方面,自我中心又自我力量不足,存在着内在矛盾;在人际关系上,认为非好即坏,人我边界感不清。

杨凤池认为,这些新倾向表现出学生生理发展在前,心理发展滞后;智力发展在前,但情商滞后。这是当前青少年出现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他介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有,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不强的学习困扰;青春期少男少女交往中的情感困扰;师生、亲子、同学中的人际关系困扰。

“如果这些困扰处理不好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危机”,杨凤池表示,解决常见的心理困扰干预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倾听,先听听孩子学生的心声,他们是怎么想的,他要干什么,他的苦恼在哪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则认为,当前大量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

杨东平谈到,在资源十分匮乏的时代,读书做官几乎是唯一的选择。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是教育能够变现的,转化为利益的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逐渐失去和模糊了人的独特性,这种教育就是“升学主义”,也是亚洲国家教育的通常表现。在中国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将考上好学校视为人生唯一的出路,中小学生主要的目标就是考试、备考,其他的人格发展,如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创造性等被漠视了。

杨东平指出,“升学主义”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对人的多样化需求,助长了学历高消费,造成社会和人生很大的浪费,出现“学业过剩”危机,高学历贬值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比如,工厂招不到年轻人,核心的问题是根深蒂固地轻视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被视为失败者的选择。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苏彦捷在演讲中谈到,在生命发展历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自己的任务、规律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会在各个节点上相遇。如果关系出现了矛盾需要由强势的一方来做出改变。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是只有孩子需要父母、老师去帮助,而是一起成长。成长共同体需要了解,需要理解,需要按照规律去行动。

重塑教育价值观

最需要的配套改变是劳动就业与薪酬制度

面对学龄人口减少,学业过剩,以及AI技术给教育、就业环境带来巨大冲击和改变的状况。

杨东平谈到,我们要看到改变的可能性。首先,正确地处置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他引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行者黄炎培的观点,“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应破除‘以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

杨东平表示,这是教育价值观的整体改变,这种改变需要很多配套的支持,最主要的就是劳动就业制度和薪酬制度。

杨东平认为,在AI时代和学历人口减少的新环境当中,教育需要在国家层面有一些革变,例如鲜明地提出“幸福教育”的口号,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实施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保障儿童的休息、娱乐和睡眠的时间。

杨东平认为,改变教育制度,实行灵活的小型化和多样化的学校制度,当前这个问题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他建议,更大程度地实现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取消严厉的学业竞争,比如实行选修制、跨系、跨校学习等。同时,还要认识AI时代提供的教育机遇。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心理安全的条件。让学生在班级里有安全感,关系越好,心理问题会越少。“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申的教育价值。”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看来,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跨越校园的,跨越国界的,是技术驱动,人机共生,一定会走向全民教育。“教育的转型一定是要重塑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一定是要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大学,这是我们的逻辑起点。我们现在的家长、学生看重的是学历、学位、牌子,而忽视了教育背后的真谛——人的成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认为,教育归根到底是指向人的,教育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

李镇西认为,重塑教育价值是重塑每个个体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每个个体独有的属于他特有的未来身上,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申的教育价值。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发自北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