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两年多过去了,张健依然没有拿到期待已久的工程师中级职称证书。此前,她和湖北武汉德育优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才公司”)签订了职称代评合同。合同约定,只要通过官方组织的能力测评,她就可以拿到证书。后来,她被告知通过了能力测评,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拿到证书,6000元报名费也没有退回。
张健的遭遇并非个例,一段时间以来,有媒体记者收到多条线索,不少年轻人与优才公司签订职称代评合同后,迟迟没有收到自己的证书,该公司也人去楼空。
职称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职称评审则是评价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在特定领域内专业水平和工作业绩的重要环节,真的可以花钱“代评”?
一位曾在该公司工作的业务员表示,客户交钱并签订合同后,公司会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后发到襄阳的合作公司,形成了一条“生意链”。优才公司负责申报,合作公司对客户进行“包装”,按照职称评审要求,为客户整理能够体现工作业绩的文字资料、科研论文和一些奖项。经过“一番操作”之后,2021年之前曾办下来100多个职称。
职称评审不仅有一套流程,而且对整理材料的要求很高。倘若优才公司主要协助申报人整理材料,指导其顺畅地走申报流程,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该公司的“包装”已经明显涉嫌造假。姑且不管科研论文,客户根本没在襄阳的合作公司工作过,何来工作业绩?所谓的“奖项”,同样值得怀疑。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花钱“代评”就是共同弄虚作假。竹篮打水一场空之后,参评者成了受害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谓咎由自取。专业人士表示,申报人通过购买虚假材料申报职称,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提供虚假材料取得的职称会被撤销,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如果涉嫌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企事业单位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还会面临拘留罚款之类的治安处罚。
天上不会掉馅饼。职称评审应该基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业绩,而不是金钱交易。不懂申报流程和相关程序,可以找专业人士或相关部门咨询,但绝不能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应该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绩,按照正规途径参与职称评审。对于任何声称可以花钱保过的职称评审服务,都应该保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并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和自己的合法权益。职称评审是对专业能力的考察与肯定,迷信花钱保过不仅可能造成个人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个人的职业声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职称代评形成“生意链”,该反省的不只是想着花钱省心的参评者。值得一提的是,花钱“代评”乱象也折射了部分地方在职称评审上存在一定的疏漏。通常情况下,职称评审由专业的评审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以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倘若评委足够专业和认真,应该不难发现经过“包装”的材料会大同小异。这种“雷同”的材料,岂能蒙混过关?对于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相关部门也应该依法严肃追责。如果没有可乘之机,还会形成职称代评的“生意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