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掌握这几个方法, 轻松学好小学数学几何

作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的数学,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还能塑造孩子严谨的态度和作风,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数学有多么重要不言而喻。小学数学是未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应打好足够的基础,才能将数学这座高楼建立稳当。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几何中出现吃力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几何是数学中的重中之重,其实把握好学习方法,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1.使用教具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还在形成阶段,对于课本中的理论,单凭文字叙述,很难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在学习几何过程中,不妨通过教具来做更好的理解。

2.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在最初遇见数学时是产生极大兴趣的,但是为何后来开始慢慢讨厌数学了呢?很大程度原因是因为挫败感,当学生算错数、做错题了,家长第一反应是批评、责怪,孩子久而久之就开始逃避数学学习了。

3.思维形成

数学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几何更甚。然而,几何的解题方法尤其简单,原因是因为几何是有规定的解题步骤可循的,只要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做下去,最终都能获得答案。

比如在三、四年级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题目:

如果单纯地去画线,我想是没有人能做出来的,即使借助计算机画图,肉眼都无法分清到底是分割出了多少个区域,很多孩子对这种题目完全无从下手,只能等着老师公布答案。当然,这道题还是很难的,不过,并不是无从下手,题目要计算100条直线将平面分割成多少个区域,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化,先看看1条直线把平面分割成几个区域,再看看2条直线、3条直线...绘制一个表格,梳理一下数量关系,一些隐含的规律就浮出水面了。

1:图中一共有38个等腰三角形;2: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4的四位数一共有20个;3:5051解法1:绘制前五条直线分割平面区域数量的表格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分割区域数量形成的数列为2,4,7,11,16...相邻两项之差为2,3,4,5...,因此可以推测,分割区域数量成二阶等差数列,即a2-a1=2,a3-a2=3,a4-a3=4...a100-a99=100。这些项依次相加可得a100-a1=2+3+4+...+100,而a1=2,所以,a100=5051。

注意看标记了红点的那条直线,很显然,这条直线是该平面上第5条线,它与前面4条线相交出4个交点,如图中红点所示,且这4个红点把这条直线分割成5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将原来平面分割成两部分,因此,第5条直线在原来平面区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个区域,到这里我们就知道,第n条直线会与此前n-1条直线相交出n-1个交点,这n-1个交点会将第n条直线分割成n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会在原来平面区域的基础上增加n个区域。至此,有在平面上画出100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割出2+2+3+4+...+100=5051个区域。

附:小学阶段常考的几何易错知识点

线段的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

角的计量单位:(°)

面积的计量单位:

1、周长: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计量单位和换算和线段一样

2、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面积的计量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长方形:

周长:长方形周长 =(长+宽)× 2

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

正方形周长 = 边长 × 4

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孩子都记得比较熟悉,所以直接列出来。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相加,但对边相等,所以只要是两条边相加×2就可以了。

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剪切和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最后演变结果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即:S=ah

梯形:

周长比较好计算,四边相加即可。

梯形的面积演变过程,因为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