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一篇发表在科学网官方微博上的观点文章引起了争议。该文由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德旺撰写,题为《“非升即走”不仅是制度,更是文化》。
文中提到,“非升即走”作为一种人才管理制度,在美国效果相当不错,但来到了我国却“水土不服”。他表示,“与其说是该制度不适应国情,还不如说该制度背后的文化,我们还不太适应。”
陈德旺教授认为非升即走体现了三点文化精神:合同契约精神、愿赌服输精神以及热爱流动精神。
他认为,合约精神体现在“‘非升即走’是一个合同。既然签了,就要遵守合同的规定。双方如果对合同有异议,可以诉诸于法律手段,而不能诉诸于极端行为。”
以上这点是网友反对声音最大的一点。不少学校的考评指标一提再提,越来越高。热评第一的网友反问“是谁没有契约精神?是谁在耍赖皮想白嫖研究成果?”
陈教授接下来说道,“非升即走合同有较大的风险,大部分人都不会被留下来,这是一个需要提前接受的事实。据说,在我访问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半以上的助理教授都通不过非升即走的考核。但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开心地离开,以伯克利的工作经历为荣,奔赴更适合他们的岗位。”
网友都“看笑了”,希望“某些学校让超过一半人留不下来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伯克利。”
今年3月,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刊载了一篇题为《6年引才8000多人,这些青年人为什么钟情于中山大学?》的报道。根据知名教育博主@PETD亚洲善待导师组织的分析,现在正处于八十年代初入职的六零初老师集中退休的时期,所以每年进的人会高于教师人数的三十分之一。这是正常的人才更新水平。
但是中山大学现有教师4000人,正常来说每年应更新300多名教师足矣。但是6年招进8000人,折合每年1300人。它每年只实际只需要300人,剩下1000人都是要淘汰的。这么一算下来,淘汰率高达70%多。
博主表示,这个淘汰比例远高于正常美国高校非升即走的50%的留存率。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当这种现象在高校中逐渐变得普遍时,也难怪年轻科研工作者们心生不满了。
回到陈教授的文章上,他在最后对于青年教师给出了“建议”:985大学留不下,去211大学也许很轻松,也许能直聘副教授。如去211大学有难度,双非学校肯定没问题,说不定还能直聘为教授。
其实凭实力获聘,大部分人都能接受。“青椒”不满的点在于,学校并没有尽到促进公平竞争的责任,反而单方面“违约”,一再提高聘请门槛,变相地“白嫖”青年人的科研成果。既给了他们虚假的希望,又耗费了他们的黄金年华。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参考资料:
微博@科学网
微博@PETD亚洲善待导师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