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分析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适应新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迅速,每年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传统的会计人才过剩与高端会计人才紧缺状态并存。本文从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管理会计的变迁,分析其特点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探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

管理会计的变迁

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初,是成本管理会计的简要表述。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第一次提出“管理会计”的概念。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中分离出来,着重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才被引入中国,学者希望培养出能够从事投资、经营决策,能够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业绩评价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力图通过管理会计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的现状

管理会计重视不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财务会计是企业必须开展的业务,所以一直以来都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发展迅猛,日趋完善。与此相反,我国管理会计的地位远远低于财务会计,其发展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尽如人意,管理会计人才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市场存在着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低端、传统的会计人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极度匮乏。会计市场还是处于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现状。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学科定位不清晰。很多高职院校还未专门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的学校,普遍存在仅将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的现象,课程编排随意、课程设计不合理,安排的课时量相对较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被迫压缩教学内容,仅挑选一些重点理论知识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和讲解,无法真正实现开设管理会计的教学目的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制定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也与企业管理会计岗位脱节,不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师资力量薄弱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大部分讲授会计课程的教师长期从事财务会计等传统会计教学工作,缺少管理会计的实务经验和理论研究,在有些学校甚至存在没有专职的管理会计教师。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学科,涉及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等多学门科内容,对教师本身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专职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开展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加之,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得教学与实践脱节,进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信息化水平低学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职业院校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衡量职业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就目前来看,很多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薄弱,设备陈旧、老化,信息化水平低下,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教学需求。教学的资源库等软件开发严重不足,开发资源的标准和尺度也参差不齐,这就导致花大力气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利用率不高,甚至处于闲置状态,进而制约了管理会计等实用性强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学方法单一在职业教育中,老师都希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充分应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但是,在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中,教师依旧使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对理论和方法的讲解,数字、公式的推演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忽略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市面上优质的管理会计教材较为匮乏,导致教师讲授的内容要么陈旧,要么就是照搬书本的案例;学生则仍旧在学习应试理论知识,缺少互动和探讨,无法真正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更是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机会,学生对该门课程缺乏兴趣,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机会去主动涉猎相关知识

结语

管理会计教学直接关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改革一定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遵循“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的原则,真正实现培养模式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以适应新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