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探索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建设, 提高课程实用性

音乐能力对于舞蹈艺术人才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目前高校舞蹈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重点针对音乐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音乐实践活动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一些改革的设想,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课程安排,增强音乐课程与舞蹈专业的内在联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音乐教学对于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衡量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如何,要看在一部舞蹈作品中,他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甚至自身的呼吸的配合情况,以及能否把音乐的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使舞蹈具有生命力。有些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虽然能够较好地完成技术技巧,但是舞蹈总感觉缺乏感染力。

而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较强,他的舞蹈动作是“融化”在音乐里的,能够根据音乐的提示运用身体来表达各种情感。可见,理解音乐是舞蹈表演的前提,这种“理解”不仅是基于多年专业训练的本能和感受,还需要通过对与音乐这门艺术相关的基础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的系统学习,从理性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舞蹈实践,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舞蹈表现力与感染力。

建立科学、实用的音乐教学模式

舞蹈专业音乐教学应当分为两个方面,不仅包括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应当把学习范围扩展到日常舞蹈专业课堂上。

舞蹈课堂中的音乐教学在每天的舞蹈专业课上,不论是芭蕾舞还是民间舞、古典舞,基本都有钢琴伴奏,钢琴老师在完成舞蹈伴奏工作的同时,可以针对部分有难度和特点的伴奏音乐,在舞蹈老师讲解完动作要领后,对音乐的节奏型、旋律特点加以简要分析,将这种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让学生结合平时音乐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印证,以此来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在剧目课、性格舞的课堂上,舞蹈音乐基本上是固定曲目,伴奏音乐也多是钢琴现场伴奏。在每一次教授新作品时,钢琴老师都可以先弹奏音乐给学生听,再协助分析乐曲风格、节奏特点等。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舞蹈老师的动作讲解,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课程的授课形式不能像面向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以大量乐谱实例作曲式分析,而应采用以听觉分析为主的形式,选取经典舞蹈音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乐曲实例,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设计相应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所学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