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减负,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

多年来,关于何为减负、如何减负的探讨和尝试从未停止。

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说为教育‘减负’开出了一剂良药。

在过去,减负未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的原因是课堂减负,课后恶补现象的存在,让政策打了折扣,而这次《意见》对培训机构作出了从严治理,将会杜绝这一现象。

不过对于减负的问题,过去的家长们总是内心有所忌惮。

毕竟中国高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每一个孩子在求学过程中,都实际上处在了一个竞争的环境之中,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这也就意味着许多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

尽管教育相关部门试图减负,但是作为家长却希望孩子通过刻苦的学习,能够考入名校,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报培训班会发生焦虑,因为家长也知道孩子处在竞争的环境之中,不努力就会落后。因此,当减负来临,家长内心还是有所忌惮的。

至于学校和老师,尤其是高中阶段,因为每一个孩子要参加高考,而升学率也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也导致学校更希望学生能够拼命的学习,能够考入好的大学,来提升学校和老师的知名度,因此“减负”对于高中,乃至初中的学校和老师,都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碍。

可以说,家长、学生,学校和老师都陷入到了这种怪圈之中,他们或许赞同“减负”,但也担心“减负”会削弱孩子在竞争中的优势。

不过,这次从国家层面出台《意见》,将会为“内卷”按下暂停键,让孩子从繁重的识记性学习中解放出来,能够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而不是沦为一个学习机械。值得一提的是“减负”不等于素质教育,不考试也不等于素质教育,而孩子有各种爱好,也不能视为素质教育。

笔者以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给予孩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所谓的“知识”,包括所谓的“弹琴”、“跳舞”、“篮球”等等。可能有人认为弹琴、跳舞等爱好,不能算是知识,其实无论是弹琴还是跳舞等爱好,其实多数孩子也只是做了一个熟能生巧的事情罢了。

从孩子的思考能力方面来讲,这些所谓素质教育与课本学习的知识内容,也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或许“减负”还应该包括减少非爱好的“弹琴”、“跳舞”等等学习。只是这方面的学习,也只能依靠家长,毕竟家长个人的认知,对于孩子学习这类爱好有着重要的决定权。然而,当下,不少家长存在跟风现象。教育相关部门为孩子“减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要是家长自己的认知不发生改变,孩子学科类减负,最终会成为爱好类的“增负”。

对于孩子的培养而言,除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思考的能力,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面对新问题的时候,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甚至发现未知的问题,探索到新的知识。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人才”,也是教育应该赋予孩子的能力。

因此,“减负”不能仅靠教育相关部门,也需要家长积极地提高自身的认知,才能让孩子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