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双减”落地后,“拼妈”时代正式到来

新世界,小自由

双减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很多人笑了:

别笑得太早,这次还真是不太一样。

这一次的减负,虽说拿作业开刀跟祥林嫂碎碎念一样毫无新意,在鸡娃界几乎连个水花都没溅起,但实锤校外培训,却是不留退路、锤锤见血。

多地甚至将校外培训列入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专项整治,一波波神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

资本、老师和家长已经一起被按倒在了滚烫的锅盖上,三方都要开始想出路了。

对此,有人欢迎,有人不理解,有人惶恐,有人无所谓。

不管怎样,一个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被时代洪流挟裹着向前的家庭,若还想托举起自己的孩子,有两样东西必须自备:

一是自由的灵魂,二是独立的思考。

具备这两样东西意味着你拥有选择的自由,其中自然包括教育选择。

只有拥有坚定教育观的父母,才会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外部的政策不能限制他们的想象空间,因为政策规定的是下限,而他们自有更高的上限。

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虽然我们无法以个人意志去左右政策和大环境,但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家教育的小自由还是没问题的。

实现小自由前,有几个问题必须先想清楚。

他们才色双绝年少有为,

却天妒英才不得善终......

点击视频看看是否有你在历史上的意难平。

双减之后,内卷能停止吗

中国教育的复杂性在于,造成家长焦虑的源头并不止于教育本身,教育里的很多问题也不是教育系统本身造成的,它像一张大网织进了太多的社会诉求和利益。

经常会有人说:

每次看到这类言论我都不会去搭理——很多人的鸡娃不是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只是希望孩子不变成尾巴。

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优质学校,通过好的教育,让孩子拥有物质精神都相对富足的未来,这无可厚非。

但现实却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

这个愿望,只有等我们的社会实现更加长足的发展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或许到那时,不用任何政策,内卷自己就偃旗息鼓了。

优质资源的短缺,与广大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这,才是内卷的根源。

光凭某一方面,某一个政策,是很难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需要多方面一起改善,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内卷的锅,不仅仅应该由补课来背。

正是因为内卷不息,补课才成为刚需。

这个刚需,短期内并不会消除,除非哪天连考试也废了。

又或是,家长们集体地、自觉地、言行一致地把对孩子的期望值回归到零。

双减之后,校内真能满足需求吗

当下,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打破旧格局,同时也忧心忡忡,禁了辅导培训固然容易,可是后续配套呢?

如果打碎之后,只不过是行走在过去的碎玻璃上呢?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小学还无所谓,书内书外家长都还应付得过来。但要把中学教材啃透,只怕很多人都未必做得到。

只要把中学教材和考题对照一看,你就能充分理解什么叫——考查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灵活运用能力。

远的不说,就说前阵子小惠同学的妈妈给她报了新初三数学网课,每天两个小时,教学内容跟校内初三完全接轨,相当于预科班。

老师的课讲得不错,立足校内,把基础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小惠看起来学得还挺轻松。

于是我把《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里的题拿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拿的是初三最重要的一章《圆》里面的题,最基础的一节,圆的概念和性质。

15道题,小惠的正确率只有55%。

题目并不难,但只按课本上写的只言片语和老师短时间的讲解,小惠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从而给出正确答案。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大部分像小惠一样资质还不错的孩子,如果仅凭现有的课内学习时间和强度,要想在选拔性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只怕很难。

更何况,校内的基调也还是一再强调减负减负再减负。

怎么减?减作业,减课辅,减学习时间,减学习强度,减考试难度?

然后呢?就象今年长沙中考一样,610分的总分,582分才能上四大。

中考的政策导向是减负和优质均衡,但中考的结果导向却不是,高考更不是。

目前所有的校内减负,课后托管,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大家看看教师圈的一片哀鸣就知道个中缘由。

老师是人,不是超人。这一点,政策制定者不能太苛求,家长也不能太乐观。

与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减负政策上,还不如先减减对孩子、对学校的期望值。

双减之后,家庭会更加轻松吗

双减政策背后,教培将告别资本,回归教育本质。

关于公立学校和课外培训之间的新定位急需重新定义,在社会公共性与市场性之间的新平衡也亟待被重新建立。

通俗地说,补习机构消减并不等于补习这件事消减,更不等于校外辅导和家庭教育的消减。

在教育这件事上,不是一句“把童年还给孩子”就可以解决一切的。

好的教育,永远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它无关时代、无关贫富、无关政策。

相反,校内不断减负,校外教培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而是更加凸显了。

学校没有顾及到的,老师没有覆盖到的,都需要家庭来做功课。

因为教育是没有上限的,不是说学校做得多了,家长就可以做得少了,不是说老师把事情做了,家长就没有什么可做了。

大家都喜欢说从前的学校怎样,从前的老师怎样,从前的父母怎样。

其实,即便是在从前,袁隆平的母亲不也是自己教儿子学英语、背诗词,钟南山的父亲不也是在家用小白鼠做实验,让儿子掌握科学知识吗?还有很多例子就不说了。

要说从前,家教应该比现在占的份量更重。

老师,是负责学校的共性教育的,而家长,则是负责个性化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说:

这还仅仅是涉及分数上的差异,其他方面如性格、情商、品性、心理健康等等,无疑受家庭的影响更大。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价值,重点并不是减负,而是重新思考如何抓孩子的教育,适时调整教育途径和方法。

无论教育改革如何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对家长而言,始终只有一条路——选择眼前自己能够得到的最优化的路。

如果家长有能力成为孩子教育之路上的重要基石,又有何不可呢,又何乐不为呢?

单纯靠孩子的天赋飞黄腾达显然不靠谱。由父母一路陪伴,一路鼓劲加油,扶一程,送上马,难道不香吗?

生为普通人,父母和孩子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生而躺平。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教育观。

事实上,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并没有对错之分。

我只是希望在教育改革的红利释放之前,家长们不要一味地等。

因为成功的教育背后,从来没有偷懒的父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