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17岁赴哈佛读博, 如今入美籍娶妻生女, 天才物理学家为何被骂惨?

“我上课不敢讲太快,怕哈佛学生听不懂。”

这句堪称“凡尔赛”的话,出自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华人物理教授之口,这个人名叫尹希。

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时,尹希只有9岁,那一年是1993年。“智力超常实验班”,顾名思义,几乎就是针对天才群体开设的。

1996年,年仅12岁的尹希提前参加高考,以572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6级少年班,入学时,尹希是全校年龄最小的一名学生。

18岁那年,在同龄人寒窗苦读十二年终于要为高考拼搏时,尹希完成了在中科大的五年学习,并获得了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2万多美元,远赴美国留学读博。

纵观尹希的履历,没有人不承认他是一个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遭遇了来自社会的指责。只因为他放弃了中国的国籍,转而加入美籍,决定留在留学继续做研究。

常言道,不要从别人的口中认识一个人。在评判尹希的做法是对是错之前,或许人们好好要了解一下他的来历。

1983年,尹希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部分人固有认知里的天才儿童,可是是孤僻的、内向的,但尹希完全不是这样。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尹希从很小的时候就对做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常是尹希的父亲在实验台上鼓捣各种仪器,一旁的尹希津津有味在看。

幼年时期,尹希的启蒙读物不是童话故事,而是父亲书柜中精装的《量子力学》,他虽然看不懂,但是很好学,捧着厚厚的书本不厌其烦地像父母请教。

等到再大一些,尹希开始对薛定谔方程乃至波函数等产生浓厚的兴趣,看到儿子喜欢这些,尹希的父母喜忧参半,也为他早慧而感到骄傲,也担心他的童年会不会因此而失去某些乐趣。

为了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尹希的母亲甚至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成长计划给儿子,要求他必须出门接触大自然。

在不出门的休息日,尹希通常会“潜入父母的书房,从一层层书架上挑选自己满意的书籍,坐在沙发上一看就是大半天,连饭也忘了吃。

一开始,尹希的父母觉得儿子除了爱看书之外,跟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但时间一长,他们发现儿子似乎能看得懂那些高深莫测的学术知识一般,要收走这些并不适合儿童看的书时,尹希甚至会苦苦哀求父母,表示看这些书对自己而言是一种精神享受。

到了小学二年级,学校还在教孩子们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时,尹希已经能对着小朋友们侃侃而谈大学物理定律了。

学校的老师也找过尹希的家长,谈到孩子的发展时,建议他们把尹希送到很适合他的学校去。所谓更适合尹希的学校,在当时无疑就是一些为特殊儿童开办班级的学校。

9岁那年,尹希的父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他送到了北京八中智力超常班进行考试,意料之中的,尹希考上了。

直到这时候,尹希的父母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生了一个天才儿童。

在北京八中学习的日子,是尹希最开心的时光。

天才班的课程与外面规规矩矩的课程不同,当然,其中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像尹希这样的孩子本身就不多,专门开设一个班,老师是有很多精力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求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因材施教。

在这里,尹希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汲取着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养分,他学得很快,所有老师都很喜欢他。

其实也难怪尹希这么喜欢北京八中,在原先的学校,他只能被动跟着同龄孩子学习早就已经会了的加减乘除运算,可尹希的天赋远超同龄人,让他不停地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对尹希而言是一种折磨。

除了必要的学习,北京八中一周还有五节体育课,让学生们可以充分放松。

当然,老师们也不仅仅只是表扬尹希,偶然他的表现也会令老师们头疼。比如一位老师就反应过,尹希在课下从来不记笔记。

一道题有十几种解法,就连老师都得看笔记才能记全,可是尹希一个字都不记,那能行吗?

回到家,尹希的妈妈把老师的话转达给他,没想到尹希却满不在乎地说:“都已经记在脑子里的东西,还需要用笔记吗?”

母亲不信,让尹希现场把解法都写出来,小尹希无奈,只能对着桌上的习题刷刷刷划了十几条辅助线,递给自己的妈妈。

尹希妈妈对儿子的做法感到不解,让他继续往下写时,遭到了尹希的拒绝,并听到一句直到今天都让她难以忘记的话,深深震撼了一个成年人的内心:“都已经划了辅助线了,那么一目了然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继续往下写。”

大概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吧。

12岁那年,老师们都鼓励尹希去参加一次高考。结果出来后,尹希的成绩果然不错,取得了572分的好成绩,他决定报考中国科技大学。

然而尴尬的是,这个分数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已然算很好,但对于中科大来说,这个分数甚至还没有到它的录取线。

眼见上中科大危险,尹希的校长不愿见到他希望落空,于是专门为了他给中科大的老师朱源打电话,说尹希是他见过最聪明的孩子,希望能够破格给他安排一次复试。

有了校长的推荐,中科大最终同意破例给尹希一次机会。尹希也相当争气,在那场复试中,他是最先交卷而分数最高的学生。

就这样,尹希在12岁那年,顺利进入中科大学习。

天才的选择似乎一向比普通人要多一些。

结束大学本科的学习后,尹希陷入了选择困难症。他同时收到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各种美国名校的offer,每一所都有它的特长。

正当尹希一筹莫展时,哈佛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并通知他获得了2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

一锤定音,尹希决定接受哈佛大学的邀请。

那一年,哈佛大学怎么也没料到,这个学生的到来,会打破自己300年的惯例。

一路上学到18岁,尹希似乎永远都是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在哈佛也不例外,他是这里攻读博士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

在哈佛,尹希见识到了更多优秀的学术界大牛,与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学术上遇到的难题,是尹希最喜欢做的事情。

与人们对天才的刻板印象相反,尹希并不恃才傲物,正因为见识到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尹希更懂得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天赋这个道理,他反对外界将自己称之为天才,尹希觉得自己只是相较于其他人对物理更加感兴趣而已。

这样的心态很值得大家学习,在哈佛,尹希就怀着这样一个平常心挑战着一个又一个艰难深涩的学术难题。

而挑战偏偏又是尹希一贯的乐趣,因此经常有同学哭着向教授告状,说尹希又在学术上为难大家。

尹希对物理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在完成教授留下的作业时,他甚至不觉得那是负担,对他而言,与物理学待在一起是一种幸福。

有一次,教授布置了关于弦理论的诸多作业,任务量大且繁重,教授本人都觉得没有人能全部完成。

到了学期开始,果然大部分人都没有完成,但其中不包括尹希,他一个人交上来足足80多页的课题解析,把教授都惊到了。

尹希的博士生涯过得其实非常单调,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全身心的沉浸在物理的世界中,这种沉浸感让尹希觉得安全且自得。

哈佛大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为了让学校更加多元化,防止“自产自销”,也为了多吸收来自其他学校的新鲜血液,一般来说是不会让在哈佛读过博士的学生继续读博士后的,或者在哈佛读过博士后,不在哈佛留校任职。

据悉,这个规矩已经流传了有300多年。然而尹希的到来,成了这项规定的终结者。

2006年,尹希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后,国际弦理论大会在北京开幕,22岁的尹希也在参会者之列。

他用流利的英文在台上演说了近半个小时,扎实的学术功底与超强的学术研究,折服了台下坐着的数千位学术大牛。

当年新华社的报道称:“大会主席、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在开幕式上说,近10年来,科学界致力于把数学和物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试图从交叉领域寻求新的理论突破。

此外,丘成桐教授还表示,弦理论是目前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

它第一次将20世纪的两大基础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到一个数学的框架内,有可能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物理学家的世纪难题,如黑洞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

弦理论的实验证实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物质结构、空间和时间的认识。

尹希研究的领域,正是弦理论。

由于他的出色,尹希不仅在哈佛读了博,还在这里读了博士后,之后更是在哈佛继续做研究,甚至一步步从副教授升成了正教授,这一年,尹希还不满32岁。

如今的尹希,在美国娶妻生女,事业与爱情都没有耽误。

这样一个天才,如今却因为国籍问题,而饱受外界争议。

毫无疑问,外界指责他的主要理由是,国家辛辛苦苦培养他十几年,给他机会给他平台,让他成为学术界少有的出色人才,但他却抛下了祖国国籍转而加入美国国籍,让人感到非常寒心。

然而,说这些话的人似乎忘记了历史上很多出色的科学家,都曾加入过其他国家的国籍,有一些是为了做研究方便,有一些甚至还是祖国交待他们留美学习先进知识的,比如杨振宁。

古语有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让人民始终热爱自己祖国的,是源自中国千年古国的魅力,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这些东西不会烙印在国籍上,却会始终萦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法律上是什么国籍,只要心中惦念着祖国,那么走到哪里,都是炎黄子孙。

更何况,尹希自己也说过,自己暂时没有回国的打算,如果要回去,那么一定会带着一整个的物理组回去。

说明尹希从心里明白,在国外做研究,归根结底是学成之后为国争光。

此外,站在一个更宏观的日常,尹希研究的领域,是影响人类史的先进研究,正如牛顿第一定律从学术到生活各方面对人类的影响那样,弦理论也是这样的存在。

结语:

尹希才38岁,在他人生的黄金时间,他需要一个更加适合做学术的环境去汲取知识,如果加入美籍能够让他更方便的获取到美国高等研究所的便利,那么加入美籍又能如何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并举,包容宽宏的民族,我们国家珍惜、尊重人才,也有足够的气量放手将让人才成长,能够走出像尹希这样的人才,是国家之幸,作为中国人,我们似乎不应太过狭隘。

希望尹希能够早日学成,至于归国与否,说到底,这是属于他的个人选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