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学历的话题不断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反映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学历迷信”,在招聘时存在“唯名校”倾向,导致在就业时很多明明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都因为是专科或者非名校本科学历惨遭淘汰,被实际能力不如自己的名校毕业生取而代之。
国家也显然察觉到了社会的这种不合理用人观念,多次明确否定“第一学历”概念,提倡“能力认证”,并率先要求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央企国企“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人社部还在今年11月份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事业单位“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近日,一位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留言:“专科+学生会主席+国家奖学金+学习能力强+社交能力强,最后还比不过一个统招本科学历??学历歧视真恶心。”
从该网友留言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一名专科院校的2022应届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最近在投递简历时被用人单位以“非统招本科”的理由拒绝了。对于这样的遭遇,该网友心里显然是很郁闷的,虽然自己只是一名专科生,但好歹也是学生会主席,又拿过国家奖学金,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学校里都是有口皆碑的,竟然就输在一个区区的“统招本科”上,不是学历歧视是什么?所以才在网上发发牢骚。
没想到,跟以往会引发大家对学历歧视的强烈共鸣不同,这次网友们基本上是一边倒地认为该网友之所以被用人单位刷下来,是因为其本身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并且该网友提到的自身的各个优势提出了质疑:
第一,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不同岗位必然有不同学历要求,你想要应聘的岗位人家只是明确统招本科,并没有要求非名校不可,可以算是以岗位需求招人,不构成学历歧视;
第二,“学生会主席”这类学生干部,在很多用人单位看来是一个“减分项”,很多大学期间的学生干部能力不大却眼高手低,所谓的管理经验更不适用于企业,搞不好反而还会给企业添乱;
第三,学习能力强和社交能力强,你大学期间有什么专业证书证明自己的能力吗?参加过什么实践项目吗?为何学习能力这么强反而只考上了一个大专呢?
第四,获得国家奖学金,是不是因为学生会主席的便利,“矬子里拔大个儿”的缘故?
很多网友还不忘提醒该网友面对现实,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者工作经验,才能够获取更好的工作岗位和机会。
从网友们的留言来看,大家对不同学历层次能够反映个人能力水平还是认可的,并认为学习能力强的最显著表现就是学生在高考、研究生考试中的成绩。当然,大家也不否认即使考上了专科也出人才的可能性,但要有相应的专业证书、实践项目等作为证明,否则就是空口无凭。如果自身第一学历不行,暂时又没有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更加努力来提升自身的实力。
不管怎么说,虽然学历歧视确实存在,但用人单位也不是傻子,去录取那些不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人,只要个人能力真的足够优秀,很多用人单位都愿意聘用学历起点并不那么高的人的,因为这样的人才性价比反而更高。
2000年被华为以201万年薪聘用的“天才少年”张霁,他第一次高考只考取了大专,复读一年才考取了一所民办三本,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大学期间在其他很多同学都在玩耍时,他选择奋起直追,严格律己,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基础,以优秀的成绩成功考取研究生,并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厚积薄发,进入腾讯公司实习,获得多项专利成果,然后又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
在2021年新增两院院士中,一名叫马余强的宁波籍中科院院士的第一学历也仅仅是大专,他也是通过不断进修钻研、提升学历,成为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当选院士。
哈工大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高会军教授,“第一学历”也只是中专,但他通过自己努力,自考上本科,然后考上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然后又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逐步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由此可见,国家虽然不提倡“唯学历”“唯名校”,但学历背后的能力差距是真实存在的,要想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怨天尤人行不通,靠个人的努力才能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