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某学校班级管理出新措,实行“班主任入班办公”。此举引发网友热议,认为这种全天候“无缝隙”监督,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不利于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同时,班主任入班办公,让学生时刻处于被监督之下,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可能会引发学生抑郁倾向……
其实,班主任“入班办公”,有压力的不仅是学生,更有科任教师,班主任“入班办公”之后,让课堂再无“常态”。
教师的上课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态课,一种是公开课。
常态课上,学生和任课教师双方都是“自家人”,课堂之上,二者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有点“瑕疵”也不打紧,甚至课堂环节不完整、当堂任务完不成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课后辅导或下节课时可以再“补救”;最为关键的是,“常态课”上,学生发言可以无所顾忌,最大限度地张场自己个性,发表自己奇思妙想甚至是奇谈怪论……这种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轻松的、和谐的、无压力的、快乐的课堂,这种心无压力的“自由”课堂,会让师生“不设防”,因而,课堂上常会碰撞出教师教学预设之外的、即时即兴的精彩生成,极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公开课就是有他人听课,有第三方在场的课堂。这种课堂,像我们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全家说话便不能再随意所欲,要陪着“小心”说些客气话。此种情况下的课堂,师生双方的对话便不仅是说给对方听,活动不仅是再做给对方看,而是要兼顾第三方听课者。也因此,师生的对话与活动便有了拘束,不再是“真心”“真实”的常态了。这种课堂,表面上看,环节完整,行进流畅,效果良好,但实效性却是打了折扣。这也是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对“公开课”颇有异议的原因。换句话说,公开课有了表演的意味和成分,是与现实的“常态课”有一定差距的。
现在,班主任“入班办公”,实际上就是把“常态课”全部变成公开课。虽然在理论上,班主任只是在监督学生纪律,但无形之中却也在监督着课堂上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在暗暗为课堂效果和质量“打分”,如有师生的言行“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或出现与学习“无关”的“异行”,都有可能会“如实记录”下来,并在课下采取下相应措施,如直接批评、汇报学校、报告家长 等。如此情况下,哪位教师,哪个学生还敢冒“被告”之大不韪,偏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去“碰撞”,去“生成”,去创新……
所以,班主任“入班办公”,不仅会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更会压抑了师生的课堂生成与创新,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