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清华老师曾出一上联“孙行者”, 一半学生没及格, 仅一人拿满分

清华大学是中国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从小父母就在我们耳边唠叨:好好学习,以后上清华。清华大学,甚至已经成为了广大学子前半生追求的目标。然而,考上清华却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国家已经取消了自主招生,意味着那些有特殊才艺的考生再也无法享用优惠政策,考上清华也越来越难。有趣的是,清华大学曾在88年前的入学考试,出了一道“对对子”的题目。

对子,也称“楹联”或“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则是对子的精髓所在。对子,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画有门神的木板) 。明朝洪武年间,在江西省吉安市附近,出土了一尊三国时期孙权赤乌年间的铁质十字架,其上赋有对联: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考古界认为,铁质十字架上所刻的对联,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对联,那时候的对联仍是四段式,尚没有发展为现在的两段式。此外,对联还与哲学中的“太极生两仪”有关,即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老子》中记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对子的过程,就是以辩证的眼光看世界的过程,也是思考人生的过程。

陈寅恪,作为“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同时也是1932年清华入学考试的出题老师,自然要将对子与考试挂上钩。陈寅恪一共出了两个考题,第一个考题中规中矩,他只是让考生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第二个考题则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考生们只需在规定时间内答出即可。

很多考生原本以为第二道题会很难,没想到却是个“送分题”,只要稍微动动脑就能答上来。于是,相当一部分考生的答案都是“猪八戒”、“唐三藏”、“白骨精”一类,陈寅恪一看,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将其划为零分。剩下的学生们一看,陈寅恪国学大师的身份果然不是盖的,看来上联另有深意。

最后,有一半的考生都不及格,对上“王引之”、“祖冲之”的也算差强人意。然而,只有一名考生写出了他想要的答案——胡适之。后来,陈寅恪解释说,“胡”字可以理解为“猢狲”的猢,与“孙”字相对,“者”与“之”都是古典文化中的经典虚词,正所谓“之乎者也”;此外,“行者”和“适之”,音韵也相对。多说一句,当年写出“胡适之”的人,就是后来著名的语言学家周祖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