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省市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立足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路径。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陕西省汉阴县是如何因地制宜,精准规划,广泛挖掘地域资源的~
1
建立一项机制,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
全面利用县域资源,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学校地域和学生生活实际,精心编制出台《汉阴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汉阴县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细则》。
坚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五大原则。
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和督导考核机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育督导评估范畴。
做到了劳动教育顶层有设计、实践有基地、效果有考评、学生有收益的目的。
2
聚焦四大课堂,打造劳动教育组合拳
1. 强化“固定课堂”
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抓实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分层分段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并将地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
做到有教材、有课时、有评价,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目标要求。
2.拓展“校园课堂”
抓实校内日常劳动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活动场地、花坛、图书阅览室、卫生责任区、劳技科技室等校内资源。
将劳动教育实践和常规活动有机整合,分年级分班级成立劳技兴趣小组和社团。
因校制宜开展种植瓜果蔬菜、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拓展学生校内劳动教育途径。
3.夯实“家庭课堂”
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学校抓住学生离校回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
分层分学段安排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参与家庭劳动。
掌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整理家庭内务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并将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4.推广“田间课堂”
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等校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社区工厂、田间地头等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目前,全县有56所中小学和26所幼儿园通过租赁、合作、托管校园周边资源的方法,建设以种植、农耕、养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基地20个。
3
实施四个融合,夯实劳动教育基石
1.与学科作业融合,抓实以劳树德
深入挖掘各学科内涵的劳动教育元素,将校外劳动教育作业分解到“三段、三层、三类”教育实践中,同时在学科作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通过全学科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教育。
2.与地方文化融合,落实以劳增智
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结合县情、校情实际,融合地方传统劳动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的传承等,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如传承“皮影戏”演唱、蒲扇制作、拓印、陶艺品制作、雕塑、剪纸等地域文化,让学生参与了解并模仿制作,全面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3.与农耕文化融合,夯实以劳强体
着眼于引导学生“动起来”,到种植养殖基地、田间地头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促进身心锻炼、意志磨炼,劳动和强体相得益彰。
4.与科技创新融合,强化以劳促新
注重强化创新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动脑动手,培养创新精神。
4
设立一项基金,为劳动教育赋能添力
充分挖掘整合县内现有劳动研学教育资源,激励企业支持劳动教育,借助乡村振兴帮扶企业力量。
如争取陕煤集团扶持设立“汉阴县劳动教育基金”。
首批由陕煤集团扶持资金200万元,县财政同比配套资金。
主要用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授课教室、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教育器材、耗材添置等,为全面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