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学习和中,小学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中小学是基础阶段的学习,知识相对简单容易。但是大学的学习,不论学习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基础阶段的学习不能比的。尤其是好大学的学生,本身智商,悟性,都是百里挑一选拔出来了。老师也是万里挑一选出来的人才。高智商的老师教高智商的学生,肯定和中小学基础阶段的学习方式完全不一样。按部就班讲课本知识,其实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
真正的大咖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的广阔见识,分享给自己优秀的学生。预习听课是基础阶段学习中,对于智商普通的学生,为了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提前做到有的放矢,老师要求的。但是现在你是千军万马冲过高考独木桥,被选拔出来继续高难度学习的优秀苗子,你身边的其他同学都是,老师自然不会按基础阶段教学的方式再来授课。大学是更新一段学习的开始。
很多都跟中小学不再一样。赶紧调节好自己,提高自己上课听课的效率,学会适应。毕竟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遇到这么优秀的老师,本来就是极其幸运的事情,也说明你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是十分出类拔萃的。相信你也一定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有些家长和孩子依然把高考看成学习的终点,以为只要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万事大吉,改变命运了,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
大学只是新的学习阶段的起点,通过高考只是说明你获得了开启大学阶段学习的一个资格,但仅仅有这个资格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不断努力掌握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毕竟现在与自己为伍的都是选拔出来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
如果进入大学就放飞自我,等到毕业的时候,没掌握足够让自己出类拔萃的能力和知识,只凭一纸文凭和录取通知书,也是很难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的。高考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不是高考改变了命运,而是进入大学以后,依然保持优势,学到了更多的本领,这些真才实学改变了命运。
故事分析:
你上的大学最差也应该是985吧,大一新生遇到这样的老师,那是你的幸运。这说明,你老师的确有两把刷子,而且你有足够的优秀才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当年在高中的时候,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高中三年地狱,换来天堂般的生活,到了大学,那是自由了,60分万岁,多一分也就是浪费,可以谈恋爱,享受象牙塔的生活。”,我背起行囊兴冲冲地走进大学的大门。
进门那些师哥、学姐们甜甜的微笑,细声细语关心的话,让我这个大一新生小白,有点受宠若惊。军训以及校运会结束后,我天真地以为,快乐的大学时光才真正开始。没有想到的是,高中老师的话,在这里完全颠覆了我的想像。在上离散数学的时候,老师一句开场白都没有,来了就直接开讲,当我打开崭新的书,翻开第一页。根本就找不到老师所讲的内容,我还很纳闷,老师讲的是不是这本书里的东西。
第一节课,就这样云里雾里地度过了。还好我认真的做了笔记,有时间去图书馆好好的温习温习。经过2个星期后,我感觉自己是越来越赶不上节奏。在将近半个月和宿舍的室友,我们当时的宿舍是八个人一个宿舍。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引以为傲的才气,在他们面前,那真是小巫见大巫。有的室友,在高中的时候,就把离散数学就自学完了,最差的,在进学校门后。
就把学校发下来的书,都精读了好几遍,而且还做了很多笔记。把不了解的知识点圈起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就关注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认真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直接提问。我说呢,难怪,他们天天在图书馆泡着,一直到很晚才回宿舍,在宿舍也是看书看到很晚,原来如此。而看看自己的书,前面几页还是崭新的。
慢慢的,我也就开始了高中那时候的读书节奏,有所不同的是,我比较笨,因此,先把课本通读一遍,然后再分析,进行重点疑问的问题进行勾画出来,然后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老师当初所讲的内容,是根据他自己对于整本书的知识结构,以串珍珠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就有几条或者多条主线,这样也容易记,在知识点上的运用也就非常的灵活。
总结语:
大学的专业课特点是门类多,课时少,节奏快。除了专业基础课,大多数课程课时在48-64学时,一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课只有16-32课时,八周之内甚至四周之内完成。你说如何上好?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大多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讲授,书上有啥他讲啥,哪里黑了哪里歇,能讲多少是多少,讲了多少考多少,考前划重点能划多细就多细。考完试人人过关皆大欢喜。
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内容早已了然于胸,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课程内容做了重组。至于什么知识点应该重点讲,什么知识点应该留给学生自学,上课前早就精心做好了计划。上课只是实施计划,有时会灵感大发,产生新的思想并乐于分享给学生。听这种老师上课,学生总会学到课程之外的很多东西,终身受益。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主要靠自学,老师只是引路人。
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落伍是必然的,非常危险。至于开学初老师讲得慢,完全是为了给大家一个缓冲的时间。建议教师把教学进度计划表开学后全部发给学生,并能指导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