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一般是按照就近原则划片入学,有的城市还有多校划片、摇号等方式,初衷是为了保障教育机会均等。
大多数为了孩子购买学区房的家长,给孩子规划的路径,是上好学校、考好成绩,参加高考考上985、211或“双一流”重点大学,也是多数普通家庭孩子的发展路径。
而在私立学校,一般更加侧重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看成绩,不一定唯分数论。
私立国际学校很多从幼儿园起就是双语教学,外教资源比较丰富,有的孩子在私立学校读书,到了国际班(G1-G5),大致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外语听说写能力,就已趋近于外语母语国家的水平了。
这些国际学校的孩子,可能从小参加马术、冰球、赛艇、夏令营、兴趣班等特长和业余学习,履历上十分丰富饱满,从小就是立足于申请国外常青藤名校的发展路径,长大后不一定参加高考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当然,后一种路径的前提是家庭能够给予足够的经济、精力和时间方面的支持。
所以,买学区房,以后参加高考,拼更多的是分数,而上私立学校,拼更多的是家庭资源。
二者的赛道是不一样的,关键就看父母能够根据自身家庭条件,能够给孩子规划什么样的赛道。
我见过有的中产工薪家庭,为了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的,父母从头到脚一身廉价衣着,但为了孩子一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补习班,掏起钱来也绝不手软。
也见过有的富裕家庭,给子女买了高溢价的学区房,让孩子能够最大限度接受城市里最优质的名师教诲,短时间内提分成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的,希望子女日后在国内发展参加高考。
因此,除了经济能力和家庭资源兜底之外,还要看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规划。
但多数普通家庭,没有能力做出国规划的,好多还是从经济条件出发,尽力购买稍微好一些的学区房,有的甚至连学区房都没能力做到标配,只能在一般学校就读,孩子长到一定岁数,按部就班参加高考,考好考坏全凭孩子自己。
因此,在购买学区房和上私立学校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无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有,其实很多家庭踮踮脚,也许也是能够跨越的。
真正的鸿沟存在于:买不起学区房、甚至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上学的家庭 vs 买学区房和上私立学校的家庭之间。
毕竟,教育投资对于任何家庭而言,风险还是存在的,毕竟,每个孩子的天资、擅长的技能、兴趣爱好都不一样,因材施教才是最合理的。
故事中把兔子和乌龟放在同一条赛道比跑步,显然就不科学,教育的本质理念,也是应该激发每个学生发挥出自己不同的潜质来,而不是流水线生产同样的标准产品。
但是,个别化的教育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真正的优质师资,永远是稀缺的,所以私立学校的上学成本才会那么高。
总而言之,不论是学区房,还是上私立学校,着眼点不应该是“哪个更划算”,而应该是“哪个更适合自己家庭,更适合孩子”,毕竟,二者都需要付出相应的经济和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