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技工荒”已成全国普遍现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在喊缺技工。在杭州,全市建筑业、传统制造业超过70%企业反映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广东省电工、钳工、焊接、制冷工等技能型人才缺达到了100万。
据人社部数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也就是说1名技术人员至少2个岗位要。我国目前技工超过2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2020年第4季度公布的“最缺工”职业排行中,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名列前三,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岗位缺比持续加大。
技工少的同时,结构也不合理。目前我们的技术工中低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技工队伍高中低比例结构为35%、50%、15%,而我国高级技工人才只有5000万,占就业人员的6.5%,高级技工人才缺达到了2200万。对比邻国,日本高级技工占比达到了40%,德国达到了50%。
中国技工的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
在冷冰冰的厂房之中,一群人表情麻木的在机械面前忙碌着,他们手脚不停,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和机器不停地轰鸣,早已将这些人的激情消磨殆尽。如果能按时上下班,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只要机器罢工,工厂一个电话技工就得脚不沾地的赶来抢修,甚至可能需要一个晚上,除此之外还可能没有加班费。这就是上一代技工甚至是现在许多技工的真实工作情况。
辛苦工作了一天后,技工几乎没有精力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工作稍一轻松,工资便会立刻减少,不得不去寻找其他方法补贴家用。据职友集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6月,我国目前技工平均工资为5700元/月,大部分人的工资为6000-8000元一个月,占到了人数的35.3%;按学历来看,中专技工工资平均为5700元,大专技工工资平均为5800元,大学技工工资平均为6500元。而我国2021年第1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30元,技工收入远低于平均水平。
反观德国的技工生存现状。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制造业的发达离不开丰厚的“工匠”资源。德国的技术工人工资非常高,普通技工工资一般为2000-3000欧元,折合人民币14500-22000,比很多大学生或者教授的工资都高。地位很高,高级技工更受人尊敬。
不仅如此,德国还十分重视技工的培养,职业教育完全由政府出钱,学生每年可获得4100欧元(折合人民币31652元)的补贴,企业如果预订学生,每个月需要提前支付600-800欧元的学习津贴。技术工人如果想要晋升,除了工作外还可以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拿到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
而我国的技工培养几乎全是“迫无无奈”下的选择
在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中国,如果初中高中没有顺利进入大学,很多人的都是迫于无奈才选择技工学校。他们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这样观念下培养的技工工作水平可想而知。进入社会后,许多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大多脏乱差,得不到保障。超过50% 的人每周的工作时间为40-60小时,甚至很多单位连劳动合同都不签,干一天算一天工资。大多低端技工的工作现状不外乎如此,曾经辉煌的工人群体渐渐变成了“没出息”的代名词,出去相亲一听说是工人,姑娘扭头就走。
想要扭转如今的局势,非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可
首先是完善的技工培育制度,确保学生在学生时代可以接收到科学的教育,毕业后可以找到对应的工作,技工绝不是一个人人皆可的简单工作,成为中高级技工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还需要聪明,努力,可以吃苦。树立这样的观念,人们才会改进对技工的刻板印象,从而促进更多人加入技工队伍。
其次需要善待技工,尊重技术,并不单单指尊重技术的发明者,更要尊重技术的执行者。让工作强度与工资成正比,不能让狼吃红薯,却要他拿出吃肉的劲。能做技工的人,本身就有超乎寻常人的毅力和耐心。企业如果真的想要留住人才,需要拿出诚意。
最后新一代的年轻人要改变择业观。传统意义上的技工大多干是车钳刨等工作,又苦又脏又累。但是新时代的制造业已经拥有了很多先进的设备,智能化的操作下技术含量较高,工作环境也相对比较干净。新一代的正规企业开始实施技能薪酬制度,有着完整的晋升渠道和保险制度,当技术人员实际上是大有可为的。
结语
“做到这些,才能让技能人才真正成为体面,受人尊重,值得自豪的群体,也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技工的队伍。而不是初中毕业后就强制分流,让一部人直接去职高去学习,这样出来的学生也会跑到外卖和物流行业等行业去的,缺口还是无法填补的。”
你是如何看待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2200万的呢?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