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斯”or“是”, 到底哪一代的记忆“坏掉”了?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中学课文里的内容,今天突然被几代人“吵”上了热搜。

日前,人教社做出回应,表示自1961年收录该篇目以来,历套教材的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深深地怀疑,仍然坚信记忆中绝对是“斯人”。其中以80后为代表的一代人一边倒地认为是“斯人”,有人去找自己语文老师,有人翻箱倒柜去找书,但却都没有得到标准答案。“难道我们才四十岁不到就集体失忆了?”

80后一代的普遍记忆是“斯人”

出生于1984年的张先生看到这个网络热搜时,第一感觉就是现在的网友“没文化”,为此他特意把这个新闻发到了同龄朋友的微信聊天群里,几个80后一起嘲笑了这个看起来很幼稚的争议。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肯定是‘斯人’,不会有错,都读了20多年了。”

其中一位80后斩钉截铁地说,他对这个字印象深刻,因为自己当初上学时就总是把“斯人”错写成“是人”,还曾因此被老师罚抄写20遍,所以他肯定是“斯人”。还有人说,当时课本上写的字是“斯人”,但老师教的时候说是读“shi”人。

当然,所有人的讨论都停留在个人记忆的层面,为了找到更有力的证据,张先生开始在家里翻箱倒柜,从床底下找出了自己的中学语文教材,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有一本初中语文书和一本高中语文书怎么也找不到了。而在找到的10本中学语文教材里,张先生却没有找到涉及争议词句的这篇课文,“我印象里肯定学过,难道真的这么巧,这课文在那本唯一丢了的书里?”

张先生从家里翻出上学时的中学语文教材

张先生又把这个热搜内容发到初中同学群里想再求证一下,大家回复的也都是“斯人+1”。

而1986年出生的小田一看见网上的争议,就默默地发微信问了两个同年级的同学,两人都笃定地回答是“斯人”,其中小非同学更打趣地说,“这课文当时百分百要求背过,不然不可能记得!”而另一位李同学则表示:“当时上学时学岔了?我记得就是‘斯人’。”

还有不少人难以相信自己的记忆出现如此严重的“偏差”,向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求教。1988年出生的林女士,今天下午向当年教了自己3年初中的语文老师求证,老师迅速给予回应,确定是“斯”,并表示当年她教的一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987年出生、同样笃定是“斯人”的豆子,看到消息后也第一时间“求证”了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对方表示,豆子上学时背的是“是”,而老师自己在上学时学的也是“是”。至于豆子上学时学的是哪本教材,老师表示,“教材(版本)太多,已经记不得啦!”

看到老师的回复,豆子没了之前的笃定,开始自我怀疑了起来,“我在想我的记忆是在什么时候出了偏差?”她开始在心里不断重复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想看看到底哪个念起来更“顺畅”,也试图用这种方法唤醒更深层的“正确记忆”。

记忆的“分岔口”出现在90后一代

小何初中语文老师找出的当年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教材

有意思的是,80后对“斯人”很笃定,但90后却开始出现完全不同的“记忆”答案。

1992年出生的小何,联系了自己初中两个班的语文课代表,其中一位笃定地说“肯定是斯人”,另一位则说:“当时默写的时候,是‘是’人,我拗这个费老大劲了,是默写的易错点,我肯定忘不了。”

27日下午,小何又联系自己当年的初中语文老师,“课本里是‘是人’。”为了求证,老师刻意找出了16年前的语文教材,并通过微信发来了“证据”:的确是“是人也”。“这是你当年学过的,这下踏实了吧。”老师说。

1996年出生的 leslie,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斯人”。在她的印象里,平日跟同学交流、网上查资料写作业用的也是“斯人”,从未有人指出过这是错误的。但是看到网上熟悉的人教版教材后,她突然有点犹豫了。于是又跑去向同龄的人求证,一个1994年出生的同学毫不犹豫地说,“是‘斯人’!”另一位1995年出生的网友则笃定地说:“是‘是’,我清楚记得当时我们语文老师讲到这里时还跳脚了。”目前, leslie更倾向于肯定后者的答案。

但到00后这代人他们的立场则变得非常坚定起来:必须是“是人”。

安安是北京的一名00后大学生,她清晰地记得自己背的人教版课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此,她求证了身边不少同学,同学也记得自己背的是“是人”。当时,老师还特意纠正过他们考试写“斯人”会扣分,必须要写成“是人”才是正确答案。

人教社回应:一直是“是人”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于为何一些网友出现“斯人”的群体记忆,人教社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不过其表示,“斯”和“是”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这”的意思。

传世《孟子》重要注本均为“是人”,“斯人”有引用抄错嫌疑

“传世的《孟子》重要注本里,都是写作‘是人’。”中华书局哲学室主任朱立峰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特意找到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清代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的《孟子注疏》,里面写的便是“是”字。朱立峰又查了宋代大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清代大学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书,依然如此。

从中华经典古籍库中搜索,“是人”的例句有70条,“斯人”的例句只有9条。不过,朱立峰仔细辨析了一下,认为这几条“斯人”的例句主要是现当代学者对《孟子》的引用,有抄错的嫌疑,是否一定有版本依据不好断定。

朱立峰谈到,对《孟子》而言,“是人”和“斯人”的意思相同,不像《老子》那样的经典,可能因为出土文献中的个别字的差异,影响到人们对思想史的不同理解。

在朱立峰看来,如果此次的争论能够引发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对古籍的兴趣,也是件好事,“尤其是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如果延伸阅读经典古籍的普及本,会对中华经典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受访者供图、网络截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张知依 实习生 宋佳旻 蔡晓榆

统筹/林艳 张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