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如果反思改进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奢侈品, 那还谈什么教育?

文 | 小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不能以身作则,面对孩子的问题,明明自己有责任却从不反思改进,只会生气、抱怨、指责、道德绑架,那还谈什么教育?结果只能是,对孩子关注越多,问题也就越多。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看似让人同情,其实没有半点值得同情的理由。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哪里不满意,唯一会做的事就是生气、抱怨、指责。每当提到孩子,张口闭口全是不听话、不懂事、叛逆、笨蛋、不自律、不上进、不爱学习、要债的......负面的一说一大堆,正面的一句没有。

明明就是自己的教育存在缺失,却从不反思改进。不仅不反思改进,还总是在他人面前装可怜博取同情。这样的家庭,孩子能好就怪了。

养儿育女的过程,就是父母不断自我成长,对孩子的成长持续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父母不成长,也就等于没有教育。

供吃供穿,远远谈不上教育,不过是不违法的底线。一意孤行、主观臆断地控制、要求,完全不是教育,只是像对动物一样的驯化。

古往今来,有一个真理千古不变:孩子就是希望,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身心健康的孩子,永远属于有心的父母。

前段时间,一个小视频让我很是心痛。一个小女孩看起来2岁的样子,妈妈正在厨房洗碗,小女孩走了进来,开始粘妈妈,妈妈先是不理睬,而后把孩子踹倒在地,孩子倒在地上哭了。

洗完碗,回到客厅沙发上,孩子仍在哭,妈妈开始心疼,把孩子抱了起来开始哄。

但是,在视频的字幕中能明显看到,这位妈妈并没有真后悔,更没有反思,而是以博得同情为目标,主要在说自己多么不容易,孩子怎样烦人,生活无奈......云云。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能体现他的内心需要,都有正向的一面,就看父母怎么做。

前面那个小女孩的行为体现着什么?这位妈妈应该怎么做?

父母眼中: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只爱玩不爱学,背后是辛苦又可怜的孩子!

也许就是哪个知识还没有学会,但一直在努力。也许就是孩子太累,只想有一丝喘息。也许就是学校或家庭中的某件事影响了孩子的状态,影响了自信心,影响了学习的兴致,可孩子始终在坚持。

这个时候,父母该怎么做?

父母眼中:以前乖巧听话,现在叛逆气人,考试成绩达不到期望,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自律,背后是不被理解,万般无奈的孩子!

成长中自然的,必经的变化,从童年到成年必经的过渡,渴望多一些独立自主,也刚好是各种独立能力的黄金培养期。

没有哪个孩子不想学习好,而成绩代表什么?学习的动力靠什么支撑?这些才是需要父母发挥引导作用的地方啊!

这个时候,父母该怎么做?

如上说到的,篇幅很小,但几乎贯穿了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一切。这一切的一切,都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绝无例外。

父母是唯一能决定孩子如何成长,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人,采用了怎样的教育行为,就能产生怎样的结果。

每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个从0到1的过程,问题是必然的伴生品,每个问题都是在发射成长信号,需要父母及时接收、查看,给孩子正向的引导,正确的指引。

如果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必然就是父母的教育缺失导致,客观事实不容任何反驳。

然而太多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十分麻木混沌,面对孩子的问题,对孩子哪里不满意,没有一丝的反思改进,只有不断生气、指责、抱怨。

也不能说他们不想教育好孩子,主要是极强的惰性在不断加害。

他们认为,给了孩子生命,供吃供穿供上学,给了各种物质满足,就是尽到了责任,就是无比伟大,孩子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否则就是来要债的。

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不想知道什么才是教育的本真,把从前那些简单粗暴,对孩子伤害无穷的方式视为最正常的方式,仿佛不打不骂就不是教育。

久而久之,便陷入了误区的旋涡中不能自拔,“教育孩子太难了”这种想法根深蒂固,读懂孩子用心引导是万般的不该,思想上把可爱的孩子在报恩的、要债的之间,残忍地划出了一道鸿沟,其实本不存在。

思想上的懒惰比身体上的懒惰更可怕,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关系到的更不单是自己,而是孩子的未来乃至一个家庭的未来。

教育是严谨的科学,纵使理由千千万,纵使再冠冕堂皇,谁都无法改变必然的事实和规律。你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只会属于有心的父母。

笔者看过很多教育书籍,听过很多教育专家的观点,看过很多教育博主分享的各种方法,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些方法也的确是好方法,能够发挥作用。

但思想决定行动,方法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人的思想意志,这方面却鲜少有人讲,巨大的空白始终存在。

人会不会做好一件事,先看想不想,再看会不会。想做,即使不会做,也会主动学习。不想做,会也不做。

保持自我成长的有心的父母,好的教育方法自然会发挥作用。相反,若毫无反思改进的意识,单纯靠某个方法,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就和孩子的学习一样,真正想学的孩子,各种方法都能帮助他获得进步。如果打心里讨厌学习,任何方法都只会徒劳。

我们岂能忽视幼小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我们岂能忽视孩子的成长规律,连孩子各年龄段所具备的能力都不清楚?

我们岂能忽视孩子自带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生生折断成长的翅膀?

我们岂能置孩子成长中的必然变化于不顾,视为错误简单粗暴控制?

我们岂能用非此即彼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忽视背后的内心需要,给孩子无情贴上各种标签?

不懂孩子,何谈教育?没有付出,何来回报?

作为父母如果不懂得接纳、理解、尊重孩子,没有探寻、发现与引导的意识,明明是自己的责任却从不反思改进,多用点心就是一万个不情愿,让幼小的孩子来承受自己的错误,这还谈什么教育?还有什么理由空谈爱孩子、为了孩子?这样的家庭,如何产生身心健康、三观正、德智体美劳都出众的孩子?

幼年时期的孩子最依赖父母,父母就是他们内心深处不可或缺的安全感。面对孩子依赖的表现,岂能无动于衷?虽然孩子哭闹会让人心烦,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立刻满足,但是,一个笑脸,一次抚摸,这总能做到,都是和孩子心灵的接触,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这份情感,多么可贵!

孩子的学习出现任何问题,我们只要牢记孩子生来自带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面对问题,孩子比我们更难过更着急,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耐心,弄清问题的根源,和孩子一同解决,就是扫清孩子努力前行的障碍。保持这样的状态,孩子肯定差不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进入了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思维和心智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独立意识开始变强,不可能再听话。

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是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对父母听之任之,那他什么时候发展独立能力?离开家之后如何面对未来?

我们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各种变化,发现正向,用心引导,帮助孩子顺利走向成年。

最爱我们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可爱的孩子,他们对父母的爱,是真正无条件的爱。所以笔者十分想不明白,那么多的父母,面对孩子,面对最爱自己的人,为什么却把最差的一面给了他们?

作为孩子的领路人,为什么自我成长、反思改进会这样奢侈?每当想到成长就感叹“教育孩子太难了”,多用点心就是一万个不该,这样的父母,称职吗?

如果不能以身作则,面对孩子的问题,明明责任在自己,却从不反思改进,只会生气、抱怨、指责、道德绑架,反思改进成为了奢侈品,结果只能是,对孩子关注越多,问题也就越多。

养儿育女之路,就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从决定做父母的那一天起,就要开始自我修行,明确自己在孩子各个阶段的角色定位,用心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好父母,如何打败孩子成长路上的怪兽,如何在孩子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美丽的画面,如何......真正能决定孩子如何成长的,只有父母。

凡是错误的,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行为,无论任何原因,再多的理由,也绝不能容许,任何的理解和证明,都是伤害孩子的帮凶。

如果你还认为,父母没有完美的,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那么:

两个人,同样没做过饭,同样是第一次做饭,同样出现了不完美。

用心的人,会去用心发现问题。味道过咸,说明盐放多了,下次要少放点盐;吃着感觉腻,说明油放多了,下次要少放油;味道少了点什么,会不会是缺少了某种佐料?在哪里能学习一下?这样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做一手丰盛的美食。

而不用心的人,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只会找理由找借口,反复强调谁都是第一次做饭,谁也做不到完美......这样的人,做多久都只会原地踏步,或是轻言放弃。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各种第一次,用心做和不用心做,结果能一样吗?做不到百分百,做到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结果也会不一样啊。

面对孩子各种问题却从不自我反思改进的父母,是什么勇气让你们大言不愧地指责每天做功课的孩子?

教育好一个孩子,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从来就不存在任何捷径。当孩子身上的问题在变大,变多,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用多想,必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直接责任必然在父母。

如果你依旧固执己见,油盐不进,就是眼看着孩子被逼上绝路也无动于衷,依旧不反思改进,认为自己没有错,那,就不要再幻想孩子会如何如何了,就让孩子有个健康的身心,支撑他能好好地活下来吧!

别只顾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就放下你的一切幻想,好好学学“别人家的父母”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