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两种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种是进度优先,太难的压轴题先跳过略讲,优先学习基础知识,适当挑战中档题和带着一点难度的题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说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知识脉络,更好的搭建起体系。等快速的过完初中后,就可以更有体系的认识低年级的知识点(比如用九年级的思维去理解七年级的难题)。
一种是深度优先,课本上简单的知识点不断深挖,同时还要贯穿数学阅读,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与数学史。甚至会搬出高中课本,大学教材里面的内容,去解读低年级课本里的相关概念。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说是可以锻炼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概念的本质而不是学套路。
是不是感觉这两种学习模式都很重要,都很美好?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同时兼顾进度和深度?
没可能。在我看来这种想法与白日梦无异。
那如果二选一的话,进度重要还是深度重要呢?
或者是更具体的考虑,小升初数学衔接,进度重要还是深度重要呢?
我的答案是,都重要,但都与你无关。
因为我们要分得清主次,不论你打算如何帮助孩子初中数学的学习,只要周一他要去学校上学,那么校外的学习永远都要服务于校内的学习。
因为孩子数学学习的信心,基本上来自于校内考试成绩的高分。如果校外学习的节奏和校内学习脱节,就很难从校外的付出中获得正反馈。
举个例子吧,假如孩子的学习以进度优先,初一就学完了初三,但是没有时间训练初一数学的动角动点压轴,结果考试的时候完全动不了笔,你能不着急吗?
再举个例子吧,假如孩子的学习以难度优先,花了海量时间疯狂训练因式分解,什么待定系数法,余式定理练的十分熟悉,结果发现校内最难也就是考一个完全平方公式或者配方法,这难免不会让人怀疑校外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是为了啥呢?
所以明白了吗?不管你如何给孩子安排校外数学的学习,请一定不要和校内的学习节奏脱节。
当然,这时一定会有人说,孩子学习数学不要短视,要考虑得远。比如很多知识点虽然现在不考,但是初三和高中的时候会考呀,而且还能训练数学思维,只要有点耐心,付出的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对此钟老师的回答是:且先不谈所谓的数学思维是多么的“空泛”,等到那个时候,学生早就忘记了,而且初中生,也许智力发育成熟了,但心智尚待发育,很难接受那么久的效果反馈。
哪怕你小升初的时候把待定系数法刷烂了3支笔,只要你初二初三校内不考,自己又不复习,到了高中绝对全部都忘记了,绝对全部都忘记了,绝对全部都忘记了。
初一的孩子,只需要半年,就能忘掉80%以上的小学学过的奥数内容。到了初三,全部忘光。因为什么呢?因为初中校内不考,自己也不会复习。
只要有不间断的考试,学生学过的内容就不容易忘记,因为学生和老师会为了考出好成绩而进行实打实的复习。
但你校外学的内容,如果不能衔接到校内的期中期末考试,那么学生几乎就是0复习的状态,真的非常容易遗忘。
所以前几年学而思为什么会有综测,为什么不管是学而思的老师还是学而思的学员都很重视这个综测呢?因为综测的存在,可以非常强有力的督促小学生们及时复习学过的奥数内容,毕竟这些奥数内容大部分与校内脱节,不复习,很快就忘记了。
最后回到小升初的话题来,小升初数学衔接,进度重要还是深度重要呢?
我的答案是,都不如开学后衔接好你所就读的初中的学习节奏重要。
在武汉,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校内不同水平的班级,都会有各自的数学教学计划。比如某些竞赛火班,就会讲的比较难,那么我觉得暑假的时候大搞特高深度难度,是没问题的。比如某些综合火班,可能进度会比较快,那么我觉得暑假的时候多上点课,拉快一点进度,也是合理的。以前武汉学而思初中的各种班型,也是从这个角度去设立的,所以为什么会有一部分就读高班型的孩子,反而得不到高分呢 ?一个原因就是:和校内的学习节奏脱节了。
总结,小升初数学衔接,不要盲目的求快,求难,匹配好校内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如果节奏没匹配好,容易出现孩子其实学的不错,也付出了努力,但校内考试分数不拔尖的现象。(不拔尖不是因为孩子能力差,而是因为压轴题没有专门的训练和学习)
也许孩子本有实力接受更快更难的数学学习,只是因为小升初的失误进入了普通学校,但至少也要先平稳的读过初一,把初一的试卷考出高分,然后在初二学几何的时候再彻底发力。如果初一的卷子都考不到高分,孩子也没有话语权获得更多教育资源的倾斜。(如果初一的校内成绩足够耀眼,可以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比如申请少写校内的基础题作业)
如果孩子的数学水平一般,确实也匹配到了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那么不管是难度还是进度都不是当下考虑的事情,而这个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所讲的内容,才是你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