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教师负担问题广受社会关注。为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在全国12个省(市)展开了一次专题调研,对如何减少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进行了探讨。
据此次调研发现,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课后服务工作量核定标准不清、补偿性政策不完善的问题。部分地区把课后服务费纳入与公务员工资收入的比较口径,导致教师要承担更多工作才能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收入,属于“加量不加价”,不少教师对此表示不满。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20年,在国家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下,我国各地已经全面落实这一法律规定。但此次调研结果表明,要持续保障“不低于”,还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比如,部分地方还存在扭曲执行“不低于”政策的问题,以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为由,给教师布置大量非教学任务,并模糊加班与本职工作任务,让教师加班加点,严重影响教师的休息权,加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这显然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据调查,60.8%的受访教师表示,参加各类检查考核、创建活动、综合督导、评估验收等非教育教学工作量“明显增加”或“增加”。而在“最想减轻的工作”调查结果中,排在前5位的是:迎接各项检查、撰写各种教育教学之外的材料、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课后服务、家长工作,绝大部分都属于非教育教学事务。
以其中的课后服务为例,“双减”要求各义务教育学校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一些地方就把课后服务任务布置给教师,并纳入绩效考核。如此一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校时间大大延长。调查显示,有的班主任教师每天在校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而其待遇却并没有提高。
事实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属于“加班”性质,理应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并给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一定的加班报酬,这才能让课后服务持续开展。否则,长期“加量不加价”,必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还会因加班影响到本职工作,也难以实现“双减”的政策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加量不加价”外,就是落实“不低于”政策本身也面临新挑战。过去两年来,一些地方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吃紧,“不低于”政策落实回潮,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拖延、克扣教师工资的问题。这要求加强对地方政府落实“不低于”政策的进一步督导,以长牙齿的督导,遏制地方打折扣、扭曲执行“不低于”政策。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采取尊重教育规律的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活力。这要求要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来明确教师的职责,保障教师的待遇。
为此,不仅要严格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政策,更须坚决扭转给教师非教学任务“加量”工资却“不加价”这一倾向,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撰稿/熊丙奇(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