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材插图”事件以来,民众对于教材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并从单纯的对插图设计的质疑转变成对内容编排等各个方面的不满意。大家通过排查,发现教材插图只是表面的问题,更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不,一位退休教师就在朋友圈里吐槽,现在的教材太过奇葩,设计得花里胡哨,可学生单纯通过教材根本学不通,必须借助其他资料才行。
情况是这样的,学校放假了,加上闲来无事,于是这位退休教师便让孙子孙女们把他们的课本(北师大版)拿出来,看看现在的教材都有哪些变化。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发现了不少问题。
他发现,现在的教材看上去花里胡哨,版式很夺人眼球,可涉及到真正的知识时,往往只讲一半不讲一半,甚至直接不讲了,却增加了很多杂七杂八的冗余信息。如果不是已经学过的人,根本看不懂到底讲的是什么,没办法独立预习自学。
他还举了例子。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材,有一节课是讲能被2、3、5整除的特征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可教材讲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后,就不讲3的倍数的特征了,要学生自己去探索
又比如初三物理教材,第十三章是“电功与电功率”,这是初中物理的重点难点,在中考试卷里经常出大题。而要解答这类题目,学生只要掌握了P=W/t=UI=U²/R=I²R这几个计算公式,然后灵活运用就可以了。可教材里只讲了P=UI一个公式,完全没有提P=U²/R,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
对此,这位退休教师吐槽道,不知道这些教材是按照科普读物的标准设计的还是给天才学生准备的,才会设计出这样的只讲一半不讲一半的教材,抑或是编者们把社会上“逢人只说三分话,自留最后那七分”那一套使用在了教材上,故意云山雾罩。
他认为,教材应该是深入浅出、全面细致的,因为它是教材,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应该以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得懂为前提,这是有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的道理,真不明白编辑教材的专家们是怎么想的。
这位退休教师的吐槽引起了很多亲友的共鸣,纷纷留言评论。
有人表示,自己在辅导孩子作业时也无所适从,以前自己上学的时候教材都讲得明明白白,现在打开孩子的课本一看,概念、公式、定理都是不全面的,甚至连例题都讲得不清不楚,而且解题方式也不一样了,以前两三个步骤就解完的计算题,现在要七八个步骤。
有人吐槽,现在的教材就是为补课和卖教辅服务的,就是让你们看不懂、让家长无从下手,大家都必须去补课、必须去买各种教辅书,这样教育的蛋糕才会越做越大,你不花钱都不行,想靠一套教科书就能当学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有是在职教师的人则表示,现在的教材强调探究式学习,知识内容是螺旋式,而不是直线式的,据说是从美国学过来的,对学习能力较弱的人比较友好,可以照顾差等生。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材无论对差等生和优等生都不友好,差等生学过之后很快就忘了,下一次学之前又得重新捡起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优等生则由于内容的不连贯,很难把知识学透,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很多老师都不是按照教材的次序讲课的,而是打乱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教材的次序来讲。
不得不说,这位退休教师以及其亲友们的吐槽并非没有道理。
不仅如此,在现实中,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现在的教材的吐槽也是屡见不鲜,甚至很多人都呼吁恢复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教材。
对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教材和现在的教材,很多人都感慨老教材是真的经典好用,概念、定理、公式、例题、引导式提高一应俱全,细致周到、深入浅出,只要你想学,它就是你的良师益友,不用借助任何教辅都能学个八九不离十,多加琢磨就是尖子生,985、211不是梦。
现在的教材呢,版面和重量是增加了不少,可到底好不好用呢?网上的吐槽和质疑一抓一大把。并且众所周知的是,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教辅书越来越多,补课的孩子越来越多,并不是大家想这样,而是如果不买教辅书和补课,单靠课本你根本学不来,也教不会。
应该说,时代和社会在改变,顺应时势改版教材是有必要的,但是改版也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把老教材好的方面都抛弃了,改得大家的无所适从,让老师的教学更加困难,让学生学得更加心烦。
不管任何时候,教材都应该是尽可能对所有学生都友好的,知识性、连贯性、逻辑性非常强,具有庖丁解牛的作用,让孩子们通过看教材就能自学成才,学会里面的知识点,而不是这缺一块那缺一块、颠三倒四、只说一半不说一半,这样的书本应该是课外书,而不是课本。
再说,这些年一直都在讲“减负”,可是孩子们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考试的题目越来越灵活,教材还编排得这么难以看懂吃透,把学习的过程搞到这么复杂痛苦,“减负”从何谈起?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